【成都记忆第2季】第40集 成都风物⑩|竹杖——成都最古老的出口产品
成都风物⑩|竹杖——成都最古老的出口产品
提起竹杖,你会想到什么?是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还是深得文人墨客喜爱刚直方正的翠竹?亦或是我国西南的茂林修竹?
其实,一根看似普通的竹杖,却还有一段非常独特的历史,让专家学者至今都还在不断研究探索。
[侍卫:报~~
汉武帝:成天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说吧,什么事
侍卫:启奏陛下,使臣张骞求见
汉武帝:张骞,他回来了?快让进来
侍卫:是
张骞:参见皇帝陛下
汉武帝:快快请起。这一路风尘仆仆,可有何收获啊?
张骞:西域诸国物产丰富,风俗奇异。。。。
汉武帝:诶,张骞,你这手里拿的是什么?怎么提了一根棍,莫不是这么多年,走折了腿?
张骞:哦,回禀陛下,这是邛竹杖,臣在大夏时见到的,说是从身毒国传过去的。
汉武帝:身毒国?
张骞:是的。这正是臣向禀明的,从蜀中直去身毒,路途较近,又无敌国中阻。经过这一躺,臣建议打通巴蜀到西域之路,可广地万里,使汉家威德遍于四海。
汉武帝: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这不可谓不是一法啊。好,张骞你速速说与朕。。。。]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酷暑严寒、大漠黄沙、屈辱被俘、身心煎熬,张骞终于回到大汉。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骞进献给汉武帝最重要的礼物,不是中亚南亚的奇珍异宝,而是一根看似普通的“邛竹”。
原来,远在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之前,邛竹杖经由南方丝绸之路远销南亚和西域各国。当张骞将这一发现回报汉武帝时,便激起了汉武帝开拓西南的热情。因为,汉武帝敏锐地意识到,在汉地和大夏之间,除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这条道路之外,还存在着当时汉人所未知的经身毒的“身毒道”。这就说明,虽然大夏距离中国有万里之遥,但是从西南经身毒可能是存在交通路线的,如果开通这条线路,就可以避开沙漠之地的危险和匈奴人的骚扰,距离上还缩短了不少。可以说,张骞在这根竹子上读出的“神秘信息”,开启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发现之旅。
而张骞所言,是迄今关于邛竹杖的最早记载。到了唐代,张守节才在《史记正义》中补充说:“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邛竹杖所用原材料邛竹“节高实中”,因为它枝节较长,颇为结实,所以才适合为杖。
而这所谓的邛竹,也被称为人面竹。人面竹的名号十分奇特,是因为它出土后的竹节到第三四节便扭成一种奇怪形状,上大下小,有如人面,故称人面竹。而从第五节以后,又同普通竹子般端直地向上生长。
人面竹产于邛崃天台山、高河乡一带。这种竹子离人们居住的房舍较远,又不成林,也不适于作建房、编制竹器之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没有想到这种竹子能有什么用处,古代的邛州农家,多把它当作引火柴来使用。
相传在秦朝,有的老年人砍伐邛竹,将它作手杖使用之后,才发现它轻巧应手,于是便做成手杖上市出售,以求获利,而它的销路也十分好。从此之后,手工制作的邛杖就在市面上大量出现,还远销各地,更是“出口”外国。
以邛竹制作手杖,工艺简单,要求是三年以上的青竹,晾干后,按需要长短锯断,打磨光滑,涂以清漆即成,讲究的则要在人面形的几个竹节上分别绘画老、中、青、少各种人物的眉、眼、口、鼻,作为装饰。
也许正因为邛竹的这种特质,考古专家们联想到如今中亚、西亚一代出土的硬币上手杖的图形都有模拟成竹节的形状,这样激发着人们就邛竹之于这些国家意义的探索。
邛竹刚直方正,在历史上也深得文人墨客喜爱,是文人品行与操守的象征。杜甫、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有很多作品称赞邛竹,因此邛竹有“文人至宝,商贾奇货”的美誉。在民国时期,不少文化人都以有邛竹手杖为乐事。1952年,贺龙元帅来川视察工作时,由川西行署领导陪同去邛崃参观过邛杖生产,还买过两根邛竹手杖带回北京。
小小的邛竹杖,是古蜀与南亚、西域繁荣贸易交流的见证者。作为成都历史上首次走出国门的产品,邛竹方便实用、美观大方的特质也展示着天府文化的创新与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