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2季】第41集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①蚕丛传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02 07: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①蚕丛传说

在深远浩瀚的历史长河里,神秘、奇幻的古蜀王国流传着许多趣味纷呈的传说。这其中就包括古蜀国的开国之王——蚕丛教民蚕桑。

相传,蚕丛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与蜀山氏的后代,作为家族中的庶出,蚕丛一脉被分配到了蜀地世代作侯伯。

2长

[(山路行走)

随从:大王,我们翻山越岭走了这么多天,都还没有到这蜀地,真是够远的

蚕丛:荒蛮之地虽离都城甚远,但你看这群山峻岭,峡谷深渊,不失为一处天然的屏障。不然,这羌人也不至于辗转迁徙来到这岷江上游

随从:那倒是,羌人不堪殷商之扰,跑为上。

蚕丛:甲丁啊,我们得小心才是,虽说蜀地四周有围城之势,但此地居民尚且羸弱,我们一定要把这里治理好。哎,这侯伯不好做啊….]

彼时的蜀地,是一个贫苦的荒蛮之地。蚕丛来到这里之后,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治国安民上。他注意到当地的羌人虽然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从事耕作,但岷山却不宜种植,于是便带领百姓不断向下游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迁移。在此过程中,细心的蚕丛发现这里有很多被人称为“毒虫”的小虫子。这些虫子会不断吐出长长的晶亮银白蚕丝。蚕丛氏非常惊喜,他想:“如果能将这些蚕丝编织起来,做成衣裳,那该多好啊。” 

于是,经过多番试验,蚕丛逐步掌握了蚕的孵化、蚕茧的缫丝、织锦等技术,并将其教授给百姓。很快,蜀国就凭借这一技术脱贫致富,向着“小康”奔去,这也让蜀地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纺丝的地方,开启了纺织文明的先河。如今,成都华阳河池柏灌遗址就出土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土纺轮,说明远古时的成都就已经有了较发达的纺织技术。

其实,在古代文献中,时常有关于蚕丛的记载,而越来越丰富的考古发现,似乎也在不断揭示着这位古蜀先王留下的痕迹。

比如,蚕丛有“蜀”化身一说。“蜀”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葵中蚕也”。《尔雅》和《玉篇》也说“蜀”是“桑中蚕”。由此可以看出,“蜀”与“蚕”自古就有密切联系。

同时,也有文献记载,蚕丛在成都“瞿上城”立国治蜀,这里也就是现在成都双流胜利镇的九倒拐一代。《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蚕丛王来到“都广之野”,广都就在现在的四川天府新区一带,九倒拐也在这附近,文字与地点形成了吻合。恰巧,这一带纺织业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比如,华阳就曾是古代民间织锦中心,三国时期使用多综多蹑织机,后发展成著名的丁桥织机。双流黄甲牧马山一带历来有养蚕习俗,流传“养蚕织锦,子孙不穷”的古训。另外,现存于新疆博物馆内的“联珠龙纹绫”,背面有墨笔题记:“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绸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官主薄,史渝。”这是我国出土的丝织物中唯一记载产地的绝世珍品,证明了双流也是蜀锦重要的产地。 

相传,蚕丛喜欢穿着“青衣”体察民情,古蜀人就把他奉为青衣神。如今在成都附近的地方和河流就有用“青衣神”和“青衣江”来命名,纪念他所作出的贡献和伟大功绩。《广與记》中记载“青衣神庙青神,昔蚕丛氏服青衣,教民蚕事,立庙祀之”就说明了青神县名的来历。 

另外,《蜀王本纪》也记载了蚕丛的外貌,说 “其纵目,始称王”。后来,三星堆和金沙出土了大量“纵目”人像,仿佛为我们解密了其中的道理。

还有,蚕丛的埋葬地也有很多说法,有说是葬在洪雅瓦屋山东岩的,在当地的“圣德”“薄山”“遣福”“万安”祭祀蚕丛的建筑群;有说是葬在茂县叠溪蚕陵重镇,因为蜀王蚕丛在这里出生,如今还有很多蚕丛遗迹,有蚕崖山、蚕崖关、蚕崖石等等。

其实,关于蚕丛的事迹,无论是文献、传说,还是考古发掘,都有涉及,这也足以说明蜀地民众对这位先王深厚的感情。毕竟,蚕丛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辉煌历史,正所谓“俯首为民劝农桑,开国立蜀安此邦;一袭青衣飘仙去,留得蜀地万年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