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2季】第42集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②古蜀蚕桑业的饲养和种植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②古蜀蚕桑业的饲养和种植
地处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作为四川河网最稠密的地区,这里有大面积的冲积土和紫色土分布,土壤肥沃,厚度大,有机质和矿物质充足,农业自然条件优越,为发展蚕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博物馆嘈杂)
女孩:爸爸,你快看啊,这个人长得好奇怪啊
爸爸:呵呵,这是青铜纵目面具,三星堆博物馆最有代表性的文物了,你看他的眼睛是不是突出来的?
女孩:嗯,是呀,爸爸,我有点害怕
爸爸:不怕,这是面具而已,他的眼睛长那么长,可能是因为这样才看得远啊
女孩:爸爸,我有望远镜,也看得远
爸爸:哈哈哈、对、对
(渐远)
青铜大立人:喂,纵目脸,听到没,人家说你长的可怕呀,哈哈哈
青铜纵目面具:大立人,你个子长的挺高,但就是不会说话!怕什么怕,这是象征,高贵的象征,知道不?!
青铜大立人:不如你拿什么东西把眼睛盖上一下吧,那么长,有个磕磕碰碰的也不好
青铜纵目面具:这不原来有着么,咱们王给盖了一层绸缎。时间一长,土地老儿给我弄化了,哈哈哈哈
青铜纵目面具:(唱)因为在 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我
无法深情挽着你的手,浅吻着你额头。。。
青铜纵目面具:诶,好好的聊会天,你怎么又唱起来了,喂,你还会不会好好说话啊。。。。。]
说起古蜀国与丝绸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出生在四川的养蚕第一人是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而教民蚕桑的是第一位蜀王-蚕丛。不过,谈到实证,则是最近考古专家从3000多年前三星堆遗址灰烬中发现的丝绸蛋白。《礼记》曾记载:“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证明丝绸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这表明在很早的时候,古蜀人就开始栽桑养蚕。
据文献记载,西汉成都平原的蚕桑业就很兴盛,农民普遍“环庐树桑”,地主大庄园还大面积开辟桑园。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亲自种桑八百株以鼓励百姓种桑养蚕,并设立“督农官”,督导农桑,为丝织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蜀锦成为蜀汉经营贸易的主要产品。
唐代,成都平原经济繁荣,蚕桑业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出现“蜀桑万亩”的景象。此外,当时育蚕的品种也不少,有春蚕、夏蚕、三熟蚕、四熟蚕、八熟蚕、冬蚕等,可见其育蚕植桑技术已有相当进步。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宋时,成都府所管10县均发展丝织产业,蚕桑生产兴盛,郫县盛产蚕丝,犀浦主产柘蚕丝。同时以种桑的成效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
元代,为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普遍采用插接、劈接、芽接、搭接等嫁接技术,并用压条无性繁殖法快速育成地桑。对蚕的生态特性和饲养方法、蚕种生产技术也有着详尽记载,并提出笼蒸杀蛹的方法,对推动农桑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清代,四川设立了蚕务总局,将发展蚕桑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引进浙江蚕学馆的优良蚕种,移植湖桑和鲁桑,使四川原来的土种黄丝变得洁白而晶莹。
可见,栽桑养蚕在天府大地上的历史十分悠远,尤其当蚕桑丝织业与农业相结合,形成了中华男耕女织家庭协作的经济模式,成为华夏文明的经济支柱和典型特征。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进步,四川的丝绸业步履不停,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产品不断创新,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端于古蜀国的丝绸文明在过去成就了中国人田园牧歌里最美的日常,同时也对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