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3季】第15集 “初唐四杰”的成都岁月

发布时间:2025-04-25 07:00:00 浏览次数:111 【字体:


­

“初唐四杰”的成都岁月

【小剧场】

老者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并称“初唐四杰”。有意思的是,这“四杰”都有来成都游历创作的经历,正印证了“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成都的历史古迹、山水和美景为他们的诗文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也留下了平生最难忘的经历。

3长

【版头】

王勃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 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仕途上遭到了重重一击。这一年,二十岁的王勃因《檄英王鸡》一文,惹怒唐高宗,因担心会引起王子内部的斗争,王勃被“斥出王府”。

作为一名“失业青年”,王勃作出了人生一个重大决定,前往蜀地游历散心。669年五月,王勃从长安出发,开启了他在四川大约三年的游历。

入蜀途中,沿途的山川触动了王勃对故乡的迢递相思和忧伤苦闷,但苦闷的心情随着蜀地独特的山川风景发生了改变,对路远路险的担忧开始转变为对山川秀美的称赞,既然已离开京城,家乡也远去,何不放下心情慢慢欣赏山川美景?

王勃以悠哉闲适的心态游历蜀地山川,自编《入蜀纪行诗三十首》,在《入蜀纪行诗序》中他说道:“嗟乎!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无情哉?爰成文律,用宣行唱,编为三十首,投诸好事焉。”这是全唐诗中第一篇在题目中直接写有入蜀诗的诗序。

作为一代才子,王勃自幼博览群书,对成都的历史文化相当了解。每到一处,成都的历史和现实,书本中留下的记忆和亲见的景观,交相辉映,使他产生微妙的感受,笔锋深入历史的底层,勾勒出一幅时空跨度极大的画面,具有深沉的沧桑之感。

武担山,成都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名胜古迹,位于今成都的北较场。在《晚秋游武担山寺序》中,王勃列举了吴王葬于虎丘,秦始皇葬于骊山,霍去病墓前陈列的是祁连山景观,樗里子墓地竟是汉代长乐宫所在之处等历史名胜的嬗变,将眼前的武担山置于后浪推前浪的历史长河之中,充满沧海变桑田的感慨。

旅居蜀地,王勃的散文风格发生了转变,进入了成熟阶段。671年夏,王勃动身返回长安,留在成都的诗作达13篇。

在蜀中约三年的生活,王勃远离宫廷,被蜀地山川的壮丽迷住,他以广阔而雄伟的自然山水题材作诗,抒发羁旅行役之情,如青峰明月一样自然,为初唐诗歌的转向带来了契机。

卢照邻

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到咸亨二年(671年)十年间,“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多次往返成都,留诗50首,是初唐文人之中第一位在成都留有大量诗歌的文人。

在成都,卢照邻遍览名胜,感受当地民风民俗,对成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政治失意、远离故乡,又使得他的入蜀诗充满着落寞、孤寂之情。

661年,26岁的卢照邻奉命来到成都为益州长史乔师望的文集作序。卢照邻十分仰慕司马相如,千里迢迢来到成都后,一天傍晚他来到司马相如的纪念地琴台故宅,提笔写下:“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槚春。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

卢照邻凭吊了文翁讲堂,歌颂文翁兴教化民的业绩:“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位于成都北门武担山的石镜寺,是卢照邻寻访的另一处古迹:“铢衣千古佛,宝月两重圆。隐隐香台夜,钟声彻九天。”

662年暮春,卢照邻返回长安。

麟德二年(665年)5 月,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邓王去世,离开邓王府后,卢照邻又调为益州新都尉。

新都属益州府管辖,卢照邻少不了与官场同僚应酬唱和,他常常往返于新都与成都之间参加益州府的重要活动,闲暇之余也会游览成都等地的名胜古迹。

667年正月十五。成都照例举行盛大的上元灯会,是夜灯火如繁星落地。卢照邻从新都过来一饱眼福,工笔彩绘地写出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盛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咸亨二年(671)春末夏初,卢照邻因病卸任新都县尉离蜀北返。此时的卢照龄已对蜀地风景秀丽、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与蜀地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了恋恋不舍之情:“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  一去仙桥远,还望锦城遥。”离开升仙桥后,仍不断回望渐渐远去的成都,对蜀地的依依不舍之情,语浅情深。

骆宾王

骆宾王是唐初四大诗人之一,他最有名的诗歌即童年时所作的《咏鹅》,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35岁这年,骆宾王来到成都,做过幕僚,参与过平叛。但更多的是尽情畅游秀美的峨眉山、诸葛亮的八阵图遗址、李冰父子领导修筑的都江堰,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和卓文君的酒肆……

骆宾王的人生,极具传奇性,闻一多先生说他是“教历史上第一位英威的女性破胆的文士,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骆宾王的《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以长达700言的篇幅为女道士王灵妃代言。

道士李荣和女道士王灵妃因爱慕生情忘掉了道门的清规戒律而同居生活,后来李荣不辞而别,一个人来到了成都,留下王灵妃一人空床独守,双枕孤眠。骆宾王到了成都后得知李荣也在成都,代王灵妃写下此诗以赠薄情郎李荣。

此诗以抒情见长,情到深处直抒胸臆,一如王灵妃本人在倾诉二人从相爱到相分的爱情始终,把李荣和王灵妃的爱情纠葛,将李荣始乱终弃、道貌岸然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是骆宾王代郭氏答卢照邻之作。卢照邻在咸亨年间曾为新都尉, 其间与平民女子郭氏相爱。郭氏亦对其极为眷恋,然卢照龄离开成都回到洛阳之后杳无音信,致使郭氏望穿秋水,肝肠寸断。骆宾王出塞西蜀归返成都后遇到郭氏为其真情所动,代其写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一诗,该诗代郭氏陈述了自己对卢照邻的一番深情。

需要指出,卢照邻离开成都后,就疾患缠身、生不如死。骆宾王代郭氏答卢照邻一首, 如为卢照邻所见定为其心间最好的安慰。这里似乎有冤枉卢照邻为薄情郎的误会,即便误会为真,骆宾王为郭氏作诗以打薄情郎之举也是真事。

杨炯

“初唐四杰”中,杨炯是最后一个入蜀的。杨炯,从小聪明博学,擅长著文,人称“神童”。唐光宅元年(684年),杨炯因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兵败被杀,受到牵连。唐垂拱元年(685年),杨炯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带着羁旅怀乡的哀愁和对于前路未知的忧思,杨炯满怀心事踏上了前往梓州的路途。

在他之前,“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先后在蜀生活过。王勃在成都期间曾经为九陇县撰写过碑文,与九陇接壤的新都县仰慕杨炯的名气,派人邀请他为新都的孔庙撰写碑文,杨炯在近四千字的碑文《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中说:“……机衡莫测,下问书生,远近未知,来求小子。当仁不让,思齐于上古之名;游圣难言,有愧于中郎之石……”以宏阔深邃的眼光,崇敬景仰的笔调,讴歌孔学建立以来,在历代的文化发展与教育事业中发挥的意义与历史价值,气势恢宏。

唐高宗时大举崇儒,提倡教育,下诏“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成都兴建孔庙特别多,新都县孔庙就是那时候重建的。

据记载,新都孔庙殿堂高筑,红墙黄瓦,雕龙巨柱,角檐翼然高啄,宝顶直刺苍穹。大成殿脊披红瓦,飞檐凌空,巍峨壮观,鼓乐亭、泮池、戟门、启圣宫、尊经阁等巍峨壮观,规模宏大,与同一时期所建的彭州孔庙并列为蜀郡两大学宫。

碑文中“龟城蔼蔼,焕繁霞于百尺之楼;蛟浦澄澄,洗明月于千秋之水。文翁旧学,日往年归;刘禅平堂,烟荒雾惨。武侯龙伏,犹观八阵之图;壮士弛崩,仍辨五丁之石。左巴右獠之胜域,陆海三江之奥壤。”描绘了其所见的成都壮丽景象。

3方

垂拱四年(688 年),杨炯任职期满,经三峡离蜀,结束了蜀地近四年的宦游生活。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