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3季】第18集 《典籍里的成都》之古蜀篇|②都广之野:繁荣的古蜀农业

发布时间:2025-04-28 07:00:00 浏览次数:76 【字体:

­

《典籍里的成都》之古蜀篇|②都广之野:繁荣的古蜀农业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随着发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三星堆出土神秘文物与《山海经》中所描绘的奇珍异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最新出土的顶尊屈身倒立人像,与1986年出土的鸟脚人像实现拼合之后,与《山海经》记载的九面鸟身更有了相似之处;再比如青铜树,和《山海经》里记载的建木几乎一样。同时,建木生长在“都广之野”,而《山海经》里提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水草丰沛、农业富庶的地方,纵观西南,很容易让人想到成都平原。

3长

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蒙文通认为,中国农业在古代是从三个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是关中,一个是黄河下游,在长江流域则是从蜀开始的”。《山海经》的《大荒经》篇以“都广”为天下之中,这与中原文化体系的“中”应该并不一致,也不是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世界中心,可能是指巴蜀荆楚甚至仅指巴蜀地区。这与他“山海经由蜀人所作”的观点相对映。

有人认为,《山海经》创作于古蜀国晚期,正是古蜀国的鼎盛时期。生活在古蜀国腹心地带的蜀人,自视为“中心”,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这是社会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合理现象,也从侧面印证了成都平原当时的富庶。

这种富庶表现在《山海经》中,就是“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博物馆参观场景)

导游:欢迎大家来到宝墩遗址陈列馆。4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何以为居,今天的参观,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观众:肯定不吃汉堡(众人笑)

导游:不吃汉堡是对的,因为宝墩时期,我们的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还没有小麦。今天,我们就将看到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

观众:他们吃肉吗?

导游:当然。我们的祖先还需要肉类的摄入来改善生活。宝墩先民的饲养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不仅饲养家猪,还辅以狗、鹿、鱼、鸟。大家看到这个尖底的陶罐,猜猜它的底座为什么是这个形状?(渐弱)知道吗?提示一下,它是放在河边卵石上的。。。。。】

其实,近年来考古学研究表明,早期农业工具基本上是打制石器,比较简陋,但随着农业的发展,打制石器逐步淘汰,磨制石器成为主流;农具的种类也迅速增多,出现了石斧、石锄等更高级的石器。在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各个遗址中,如宝墩遗址、成都十二桥遗址、新繁水观音遗址、成都方池街遗址等,普遍出土有各种用于农耕的石斧、石刀、石锄、石凿、石矛、石杵等生产工具,而且呈现出专门化、成套化的特点。这从侧面说明了古蜀国的农作物种类繁多,与《山海经》中“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互相印证。此外,这里的“膏”可以指粮食细腻、滑润,可见古蜀农业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质量极佳。而“冬夏播琴”则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双季栽培的农业模式,粮食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方

因此,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都确凿地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古蜀的农业已经获得了初步发展,有了相对高级的形态。正是有了发达的农业技术,蜀人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用来支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如“覆衣天下”的桑蚕丝织,品质卓越的造纸业,“铁山鼓铸”的手工业......可以说,农业,这门古蜀国的“支柱产业”,正是此后数千年繁华成都的完美开局。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