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3季】第18集 《典籍里的成都》之古蜀篇|②都广之野:繁荣的古蜀农业
《典籍里的成都》之古蜀篇|②都广之野:繁荣的古蜀农业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随着发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三星堆出土神秘文物与《山海经》中所描绘的奇珍异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最新出土的顶尊屈身倒立人像,与1986年出土的鸟脚人像实现拼合之后,与《山海经》记载的九面鸟身更有了相似之处;再比如青铜树,和《山海经》里记载的建木几乎一样。同时,建木生长在“都广之野”,而《山海经》里提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水草丰沛、农业富庶的地方,纵观西南,很容易让人想到成都平原。
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蒙文通认为,中国农业在古代是从三个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是关中,一个是黄河下游,在长江流域则是从蜀开始的”。《山海经》的《大荒经》篇以“都广”为天下之中,这与中原文化体系的“中”应该并不一致,也不是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世界中心,可能是指巴蜀荆楚甚至仅指巴蜀地区。这与他“山海经由蜀人所作”的观点相对映。
有人认为,《山海经》创作于古蜀国晚期,正是古蜀国的鼎盛时期。生活在古蜀国腹心地带的蜀人,自视为“中心”,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这是社会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合理现象,也从侧面印证了成都平原当时的富庶。
这种富庶表现在《山海经》中,就是“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博物馆参观场景)
导游:欢迎大家来到宝墩遗址陈列馆。4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何以为居,今天的参观,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观众:肯定不吃汉堡(众人笑)
导游:不吃汉堡是对的,因为宝墩时期,我们的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还没有小麦。今天,我们就将看到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
观众:他们吃肉吗?
导游:当然。我们的祖先还需要肉类的摄入来改善生活。宝墩先民的饲养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不仅饲养家猪,还辅以狗、鹿、鱼、鸟。大家看到这个尖底的陶罐,猜猜它的底座为什么是这个形状?(渐弱)知道吗?提示一下,它是放在河边卵石上的。。。。。】
其实,近年来考古学研究表明,早期农业工具基本上是打制石器,比较简陋,但随着农业的发展,打制石器逐步淘汰,磨制石器成为主流;农具的种类也迅速增多,出现了石斧、石锄等更高级的石器。在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各个遗址中,如宝墩遗址、成都十二桥遗址、新繁水观音遗址、成都方池街遗址等,普遍出土有各种用于农耕的石斧、石刀、石锄、石凿、石矛、石杵等生产工具,而且呈现出专门化、成套化的特点。这从侧面说明了古蜀国的农作物种类繁多,与《山海经》中“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互相印证。此外,这里的“膏”可以指粮食细腻、滑润,可见古蜀农业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质量极佳。而“冬夏播琴”则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双季栽培的农业模式,粮食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因此,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都确凿地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古蜀的农业已经获得了初步发展,有了相对高级的形态。正是有了发达的农业技术,蜀人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用来支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如“覆衣天下”的桑蚕丝织,品质卓越的造纸业,“铁山鼓铸”的手工业......可以说,农业,这门古蜀国的“支柱产业”,正是此后数千年繁华成都的完美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