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教育】成都百年名校寻访——成都石室中学‖向思燚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7-10 14:42:37 浏览次数:1128 【字体:

成都百年名校寻访

成都石室中学

向思燚

一所学校

从汉代到今天

2000多年校址未改、办学未断

不仅是中国教育史

乃至世界教育史的奇迹

更是蜀地教育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这就是成都石室中学

也被亲切地称为成都四中

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1

文翁创办石室,教化蜀地风尚

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立文学。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

——《华阳国志·蜀志》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字“公元前143年,文翁为蜀郡守,兴办学校”,虽然仅十余字,却高度概括了两千多年前,在成都大地上兴起的影响中国教育史的壮举。

扬雄在《蜀王本纪》里记载道:“蜀左言,无文字”,先秦两汉时期的巴蜀之地,经济虽然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但文化水平明显低于中原地区,为了改变蜀地文化落后的现状,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便“欲诱进化之”。

汉白玉文翁像(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文翁在成都城南修学宫,用石头建造,故称“石室”,这座“文翁石室”便是两千多年后的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文翁兼任学校首任校长,亲自为学生授课,为地方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这既是文翁办学的初衷,也成为文翁石室绵亘古今的立校之本。

汉代画像石“讲经图”(图源:四川博物院)

文翁极富开创性的举措,为蜀地乃至全国输送了人才,对蜀地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蜀中学风渐次兴盛,学生云集鱼贯,以至于“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四川一跃而成为全国教育文化先进地区,班固《汉书》赞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文翁因此受到汉武帝刘彻的表彰,诏令天下仿效文翁兴办官学,将教育兴国、为国育才的办学初衷进一步发扬光大。

上图是石室中学内文翁讲经雕塑,下图是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撰《文翁赞》(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2

永葆创新基因,勇立时代潮头

以旧道德贯新心思,立身以道而应事因时。

——石室学堂总理刘咸荥为毕业生题词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教育需要发展,离不开革新的教育精神,石室中学从创建之初就带有因时应事的创新基因。

从前文庙大成殿与今日石室文翁讲堂的新旧对比图(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由古及今,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历史从石头垒起的石室走过,从镌刻在石碑上的“石室十三经”中走过,从红墙青瓦,汉阙飞檐中走过。

两千多年前

文翁创办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校,打破了先秦时几乎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壁垒,官办学府在教学中首次实行“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篇章。

1902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时名锦江书院的石室中学在全国率先实施,完成由科举制向新学制的变革,成为四川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公立中学,引领了四川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1979年

石室中学成为四川省第一批对外开放学校,与多所国外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之后相继成为四川省第一所在海外设立孔子课堂的中学、成都市首批“华文基地学校”。

2020年

作为“四川云教”远程教育平台的优质直播课堂之一,石室祥云网络教育以“六同五备四位三端两模一体”的新模式引领新的网络教育理念,为百余所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等服务,打破围墙、走出校园,开创石室办学的新局面。

石室祥云已覆盖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等省,惠及近百万名师生(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从动荡不安走向和平稳定,从贫弱落后走向富强自信。千百年来,文翁石室总能跟随时代的发展。

石室中学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的发展,秉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独特的教学方法,浇灌出累累教育硕果。

3

践行石室精神,弘扬石室流风

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

——郭沫若1957年为母校石室中学题写

文翁石室让蜀地学风卓荦,人才辈出,成为西南的文化中心,千百年来,无数文豪与英杰从石室走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有“辞赋之宗”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百世流芳,一篇《子虚赋》千古不衰;

西汉辞赋家扬雄,被称为“西道孔子”,闻名于后世,诗圣杜甫也称赞“赋料扬雄敌”;

西晋史学家陈寿,其代表作《三国志》是二十四史当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西晋文学家李密所著《陈情表》情真意切,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初唐四杰”陈子昂洋洋洒洒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的杨慎,“明代三才子”之首,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至今仍为人吟诵。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是“清代蜀中三才子”其一,懂诗词、懂戏曲、懂川菜,擅音韵、擅金石、擅书画,编纂了第一部川菜菜谱。

石室中学古代校友代表(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至近现代,生逢乱世,在民族需要之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无数石室学子责无旁贷、挺身而出。戊戌变法时期,史称“戊戌六君子”的石室学子刘光第、杨锐见国难当头,支持维新变法,以鲜血警醒世人;张澜、蒲殿俊、罗纶领导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王光祈创立少年中国学会,用进步思想感染无数青年;李一氓投笔从戎,毅然投身革命洪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无数石室学子放弃学业,抗战报国。

石室中学近代红色校友代表(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当代的石室,一直在为祖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千年名校的智慧与力量,培养了一批爱校荣校、报效祖国的院士,如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荫远,著名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沙国河,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懋章等等,他们成为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为科技进步和国家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

石室中学现当代校友代表(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一路走来,历经坎坷,爱国利民,初心不变,理想不改。

这是一所不忘教育初衷的学校的真实写照,正是有了这样的坚持和情怀,石室中学才将教育的种子和民族的希望撒向了中华大地,激励着一批批石室学子成长为国之栋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开展特色活动,赓续千年文脉

古今一校,扬辉千秋。

——季羡林于1999年为石室中学题词

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比挖掘历史更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比梳理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于是,在石室的校园里,有了这样一些活动:

学生自发成立文翁戏社,让文翁从日常编排的课本剧、历史剧、舞台剧中,走出学校,走出历史;

开设学校文化课程,在学生中全面开展“识石室人”“知石室事”“品石室文”“寻石室景”“承石室魂”的校本课程;

以编辑出版的《文翁石室诗词选》为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石室诗文品读活动,如诗歌朗诵、诗词鉴赏、楹联赏析等;

编辑出版《文翁石室古代文献资料汇编》《石室画卷》等校本读物,让尘封的历史成为当今鲜活的素材;

学校每年定期举行“文翁杯”课堂教学大赛,将石室“高严精活优”的优良教风与新时代的课堂教学相融合;

“文翁杯”课堂教学大赛(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石室师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悟和传承石室文化精神,这正是一所名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在“变”与“不变”的交融中持续“保鲜”的魅力所在。

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

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石室人的踔厉奋发,形成了独特的石室精神,凝练成了“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校训,激励一代代石室学子的成长,石室学子也始终践行校训精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

从石室精舍、益州州学、成都府中学堂到石室中学,历经两千多年,文翁创办的这座学校仍然书声琅琅,弦歌不辍,蜀地文脉得以传承,教化之风得以延续,有创始、有坚守、有传承、有转变、有创新,石室中学始终与时代同行。

2024年,四川省教育厅公布了首届四川省“十佳”最美校园和美丽校园获奖名单,石室中学成为成都市唯一获得四川省“十佳”最美校园荣誉的中学学校!

新时代的石室中学

再焕发出新的“美”

图源:成都石室中学

校长面对面

·成都石室中学·

田 间

成都石室中学党委书记、成都石室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小志:

您认为石室中学的校训“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为什么能在校内外广泛传播,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

田间:

总的来说就是历史悠久,展现时代责任担当;利于当代,反映办学理念和育人价值观。

一是历史悠久,展现时代责任担当

跨度有几百年时间的校训是石室精神的传承,“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展现了石室人历来都具有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二是利于当代,反映办学理念和育人价值观

爱国利民:展现家国情怀的育人底色

因时应事:展现学校变革创新的勇气

整齐严肃:展现严格要求的管理理念

德达材实:展现五育并举的育人追求

小志:

您觉得石室中学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有什么积极意义?

田间:

1.加强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建设:特色活动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学术性的环境,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体验到放松和愉悦,从而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2.强化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特色活动往往需要学生、老师、师生之间进行协作和沟通,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助力兴趣发展与特长培养: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和培养专长的平台。通过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4.凸显多元教育与全面发展:特色活动丰富了高中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多个领域得到锻炼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5.提升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大赛、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能够促使教师精研教学内容、细化管理方式,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磨课、说课等换届凝聚备课组和班主任团队的集体力量助力教师迅速成长。

综上所述,高中特色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发展兴趣和专长、实现多元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提升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通过活动组织和活动宣传在学校文化建设与品牌塑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志:

您认为从文翁石室到今天的石室中学,石室两千多年的发展对成都的教育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什么作用?

田间:

一是建设精神文明,培养无数人才

李冰治水,修建都江堰,使蜀地沃野千里、旱涝保收、五谷丰登、经济繁荣、生活安泰,成为天府之国;文翁兴学,建石室精舍,使蜀学蒸蒸日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学术繁荣、精神丰富,成为文明之邦。

二是儒学教化蜀地,建立统一信仰

文翁把祭祀周公、孔子等先贤的庙宇和承担教育功能的学校合而为一,让石室既成为求知的学府,又成为蜀地学子的精神殿堂。文翁治蜀兴学,教学的内容是“儒学”(五经),所谓“文翁化蜀”就是用儒家思想浸润蜀地,使其与中原地区在思想文化、社会风尚上渐渐融为一体,紧紧团结在一起。

三是勘刻“石室十三经”,传承经典文化

自五代孟蜀至宋朝,勘刻前后历时近200年,最终形成完整的儒家经典“石室十三经”。千块石碑立于文翁石室,供蜀地学子学习及中原各地勘误,被誉为“冠天下而垂无穷”的壮举,不仅为成都教育,更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是传承因时应事,永葆生生不息

千百年来,文翁石室总能跟随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解放后的石室中学成为了新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从各方面探索创新。1953年,被四川省教育厅定为首批重点;1962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1983年后,石室中学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探索者,教育系统各方面改革如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祥云网校……都在石室中学试行。因时应事是石室生生不息的源头,也是成都教育在全国领先的动力。

【参考资料】

1.1989年《石室校志》。

2.徐敦忠 钟欣泰 朱泽荪,《石室史话》。

3.田间 赵清芳 李保诚,《千年学府:文翁石室的教育传奇》。

4.颜佳,《文化变迁中的中学百年名校生存研究》。

来源:成都方志

受访者:成都石室中学党委书记,成都石室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田间

撰稿:向思燚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