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饮食文化】藏在这“牙”饭里的文化记忆‖刘青青

作者:刘青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20 17:00:48 浏览次数:285 【字体:

藏在这“牙”饭里的文化记忆

刘青青

同其他艺术一样,烹调也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风靡海外、引得外国餐餮们交口称赞的川菜,就多属于前一类。而在贫富差距极大的旧社会,穷苦百姓在烹调艺术上也不乏聪明才智,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降格的替代饮食,“牙牙饭”这一有时代意义的饮食形式便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

牙牙饭店内招牌 (刘青青 摄)

牙牙饭(图源: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

牙牙饭

饭铺用柴火,在铁锅内把饭焖至起锅巴后,用菜刀在锅内划成月牙状,卖饭时将饭连同锅巴一齐铲起倒扣碗中端给食客,这样一来每块饭都冒着尖尖角,所以人称“牙牙饭”。

起源

苦力车夫解决饮食的产物

2020年12月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人们熟悉的成都非遗之外,还有我们很少听说甚至是从未听说过的非遗,入选的“牙牙饭”就是其中一项。

1941年,成都小餐馆情景(图源:方志成华)

据牙牙饭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杨超介绍,牙牙饭的起源地,主要在以沟头巷为核心,包括今天的劝业场、春熙路一带。“十九世纪末期,那时成都城市的核心城区,不像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城市规模发展得如此之好、如此之大,各种商务来往、经济活动,都在这个地方集散,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搬运工人,人力车夫,他们的饮食和生活要解决,所以牙牙饭在这里起源,实际上就是特定的、主要的因素。

杨超畅谈牙牙饭“前世今生” (图源:《岁月留痕》截图)

秘诀

相因、经饿是灵魂

按“牙”吃饭,是什么意思呢?杨超解释道:“‘一牙’,是我们四川成都这个区域特有的一种方言。牙牙饭的基础其实就是焖干饭,在四川地区,焖干饭对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地区来讲,是非常普遍的。”但因为是在饭摊售卖,因此米饭在出锅后,盛给食客的方式产生了变化,“一锅饭划成一牙一牙的卖,实际上也是对饭进行定量。‘一牙’,是一个量化的标准。”

蒸好的米饭用刀划成“牙”(图源: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

想要把牙牙饭煮好,关键在于火候的把握,“一般一锅饭一升米,下米加水,用柴火煮熟,当饭煮到刚刚有锅巴炸开的声音后,马上停止加柴,让灶中余烬的热量,继续加热,慢慢地自然地收干水气。”

板车谣

七十二行,板车为王;

衣服破烂,颈项拉长。

吃了多少牙牙饭,喊了多少老板娘。

当年老成都流传的民谣,就唱到了牙牙饭。板车工是当时底层劳动群众的代表之一,其外还有搬运工、挑夫、轿夫、力夫、黄包车夫等,这类苦力人的工作都很是消耗身体机能,所以结合这些因素,杨超总结出了牙牙饭的两大特点,“第一是相因(便宜),其次经饿是关键。为了符合下力人食量大、经得饿的要求,牙牙饭煮得比较硬,同时为了便于补充大量流汗身体走失的盐分,店家大多会配上味重的泡菜。这就形成了牙牙饭受大众欢迎的因素,这也是我们这个非遗一直紧扣住的两个要点,这是灵魂,不能变。”

味重的四川泡菜 (刘青青 摄)

泡菜是牙牙饭的招牌 (刘青青 摄)

消失

与社会发展有了"冲突"

牙牙饭这种经营模式,在当时的成都地区非常流行,也非常广泛,杨超回忆说:“《四川省志》记载,到了20世纪20年代,牙牙饭这种经营方式是成片成规模在经营。”

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牙牙饭摊贩售卖的经营形式,则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经营方式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冲突”,杨超回忆:“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的不断增强,老百姓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沿街设摊点经营的方式,与今天的城市管理有了冲突。用柴火生灶煮饭,又与现在的环保有了冲突。这样一来,牙牙饭从上世纪60年代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重现

让民俗回归让记忆延续

牙牙饭庄(刘青青 摄)

牙牙饭庄门口醒目的“金字招牌”(刘青青 摄)

对牙牙饭这种民俗的深厚感情,杨超是这么形容的,“它与我们四川地区19世纪特有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它与成都这种城市的繁衍生息也是分不开的。换句话来说,成都不能没有牙牙饭,在这座城市的记忆当中,也不能少了牙牙饭。”

牙牙饭非遗体验馆内展示墙 (刘青青 摄)

有了这样的信念,在牙牙饭杨氏传人坚守和努力下,这一濒临失传的民俗传统得以重现于世。“我的祖上叫杨益德,在19世纪末期来到成都,就在沟头巷开始了牙牙饭的制作销售。”一代传一代,杨家人让牙牙饭这个民俗文化有了延续,“我们要让这个民俗重新植根于或者叫回到成都这座城市,让这种记忆延续下去。”

传承

用坚守让非遗火起来

为了不让这段历史、这个民俗不被人们所遗忘,杨超下决心要将牙牙饭传承下来,“如果没有国家对文化保护的号召,类似于牙牙饭这样的历史就消失了。特别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到90年代,连农村地区用柴火煮饭已不多见。到了2000年后,我决定改变方式,把这段历史整理了出来,并把它搬进厅堂。”

环境清雅的牙牙饭庄(刘青青 摄)

牙牙饭庄,开业于2005年,坐落于新风路2号,已成长为八里小区老一批的餐馆。作为百年老店,店铺装修承袭了旧时包席馆的风格,一砖一瓦和扑面而来的传统文化气息,让牙牙饭庄尽显怀旧特色。步入堂中是园林庭院建筑,川派盆景随处可见,与喧闹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闹中取静,食客可一边就餐一边欣赏怡人景色,满足了视觉和味觉的双重感受。

据了解,牙牙饭每日限量供应,虽然牙牙饭已不再用柴火蒸煮,但焖饭的技艺依旧沿用了下来。一人份的小土碗里面,一小块南瓜软糯香甜,米饭偏硬,碗底的锅巴嚼劲儿十足。从挖掘历史、弘扬历史的角度讲,杨超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这一项民俗技艺、也为我们的民俗文化传递着人文情怀,“让我们的坚守,让非遗活起来,守住这座城市共同的美食和文化记忆,这是我们最幸福的事。”

成就

2020年12月3日,“牙牙饭”入选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七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刘青青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