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在蓝田坝,听耄耋老人讲过去的事情‖杨光英

作者:杨光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6 15:08:38 浏览次数:46 【字体:

在蓝田坝

听耄耋老人讲过去的事情

杨光英

泸州蓝田坝位于川南重镇泸州长江南岸,距市中心不到20分钟车程,过泸州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到。老城镇与大山坪的高楼隔江相望。因蓝田四周的烟墩山、花果、闷头山、梯子岩等山岩上生长着一种名萼蓝的植物,可作染布的原料,染布的水顺溪而下,把江边河滩给映蓝了,故名为“蓝田镇”。

蓝田坝全景

老街道里承载着城南人民的记忆。

一个春日午后,我们漫步蓝田古镇,古朴陈旧的砖瓦房,老旧而缠绕的电线,被木板封住的门窗,这里曾是谁的家,又尘封了谁的记忆?灰扑扑的老房子,仿佛失去了本来的颜色,却将蓝色的警告语衬得越发的醒目。

牛市坎,原来是买卖耕牛的市场,一个坡坡坎坎的地方。长长的石阶,路边长着野草,放眼望去是一片红砖绿瓦的老房子和长着青苔的青石板路。走在这样的巷子里,能感受到老泸州被岁月温柔的韵味。

蓝田坝牛市坎

蓝田是老镇,有低矮老旧的瓦房,泥木墙壁,也有早时修建的楼房。那些楼房和现在的高楼相比,显得过时,也没什么绿化带,却有很多人在这里一住就是大半辈子。不管是老瓦房,还是小楼房,在蓝田,都藏着深深的小巷子。老房子店铺里的背篼、筲箕、甑子、沙罐、黄粑、咸菜、醪糟、饺子,老茶馆里悠闲喝茶聊天的男人,街边的理发师,坐在木头门槛钩儿童鞋帽的大婶,青石瓦片上生长的不知名小草,街边晒太阳的猫咪、狗狗,它们静谧地匍匐在这儿,被蓝天白云和古树庇佑着。

蓝田坝老院子

蓝田的老房子,修修补补好些年,有些被印上了危房的警告,也有安然自在居住着的人们。岁月温柔地轻抚着老街的每一个角落,也无情地带给了老街沧桑。

在陈旧的一楼一底门前,一个老人坐在藤椅上,悠闲地闭目哼着歌晒太阳。我们和她打招呼,她忙回屋端来凳子,又倒开水。她皮肤白净,微胖,精神好。老人叫刘永珍,1929年生,是土生土长的蓝田人,她出生在蓝田街上,结婚在蓝田,和老伴都是铁业社的。她是名副其实的“铁娘子”。

我们与刘老聊起蓝田的过去,她的记忆大门打开,给我们聊了很多。

蓝田坝老街

刘永珍的父亲是蓝田街上的裁缝,人来人往,知道的事情很多,就给家里人摆。比如蓝田的兵站——

1939年末,川滇公路通车后,为确保国际军援物资的管理分配和运送,上级专门派几个官员来管兵站。泸县国民兵团副团长李克猷兼任副站长,统管福集、小市、纳溪、渠坝、上马五个分站,主要任务是给前线提供人员、枪支弹药、马匹和粮草,负责新兵训练、装备更换、药品发放、伤病员的医治。蓝田兵站成为后方水陆联运的最大供给站,也成为调运、输送兵员的枢纽站。蓝田兵站运送出国的远征军有10多万人,在中国抗战史上书写了厚重的一页。

为保障行进在川滇公路上的西南运输处汽车驾驶员们的休息,兵站出面征用了离汽车停车场(今川南气矿)比较近的何家祠堂及周围农家。

1944年和1945年,兵站每天运转兵源四五千人,给每人配发胡豆、豌豆、黄豆、包谷等“马干”1斤,柴草5斤。为保证每天供应,泸县的玄滩、石桥、毗卢、雨坛、天洋、福集、石洞、安宁等乡镇,运送“马干”柴草的马队四五百匹,人担马驮上万斤粮草,从没间断过。

抗战期间的蓝田坝闹热得很。为安置待命出征的将士,蓝田的南华宫、禹王宫、天后宫、张爷庙、玉皇观、大佛寺、真节洞和老君庙全部作为临时兵营。一万多两万人住进了庙宇,还要搭简单的行军床。有个姓尹的木帮捐献几万根杉竿,几千尺杉板,还发明了上中下床。上级指令征调泸县70多个乡镇,上千名木匠、石匠、泥水匠到蓝田镇搭建临时住所。下令兵站工作人员不准休息,督促木匠们连夜搭建。眼看时间来不及,又从蓝田当地征调几十名木匠连夜赶工,按时搭建好了官兵临时房屋。“我父亲王木匠也参与了”,同行的家住蓝田的王姐说。

抗战的最后三年,无论从陆路运来的物资、兵员,还是空运来的军援、药品、器材,按国民政府命令,一律在泸州蓝田兵站中转集散、分运到各战区前方。在蓝田码头和汽车轮渡码头,上万人从早干到晚,上船、堆货、卸货、运货,码头热闹非凡。

刘永珍老人的脑海里还有蓝田一些难忘的故事。

三个地下党——

住在蓝田坝的吴崇全,是地下党员,为了革命工作不被发现,在自己家院子里办小学,学校的老师也是地下党,是为掩护交通站的人接头。因为学校有孩子的读书声,下课的打闹声,也有家长来往,他们就可以混进学校交通站,掩护自己的身份。

街上田娃儿,也是地下党,身材高大,穿得干净,和吴崇全他们一起。国民党在捉拿他的时候,怕他逃跑,在他家对面有几挺机枪对着他家。在茶馆那里捉到他,即刻把他的眼睛蒙上,用绳子反绑着双手,他一点都不害怕。到三道桥那个地方,让他转晕后,才取开蒙布,他不知自己被带到哪个地方了。不久就解放了,他有文化,后来在隆昌一个中学里面当校长。

王昌祥,也是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泸州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戴着大红花,令人羡慕。后来在泸州市粮站当局长。

泸州灯会

日本投降那一年,泸州的灯会办得特别好。布帮、盐帮、油帮、糖帮等帮主一起办的,是一批八九岁到十五六岁的孩子扮演的。他们穿着专门在成都做的戏服,骑溜溜马(驴子)到蓝田游行,街上特别热闹。当时扮演哪吒的一个男孩还戴着金项链,旁边有人专门挑着点心跟着队伍给孩子们送吃的。游行时,边走边演,街道两旁都站满了人,特别好看,大家都很兴奋,因为日本投降了。

泸州龙舟

蓝田龙舟比泸州的划得好,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划龙舟比赛,抢标。蓝田坝的金龙和菜龙很有名。有人说,划船划得“钻山”,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夺标,两个队的船在江中间撇(挡)着不能过,于是就有人把船划到小市馆驿嘴沱江那里,又从枇杷沟划到百子图那里,几个人把船扛起来,到忠山(“钻山”),再到蓝田长江边“灰妹儿”石那里,继续追泸州龙船。有一个叫刘五的,长得高大,说他是灯杆,他主要是跳龙头。

聊了快两个小时,刘老突然想起:“宪桥社区袁书记给我打电话,说有人要采访我,就是你们吧!”我笑着说:“把蓝田坝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传后世,有意义。”已经96岁的她,很高兴,和我们聊了那么久,没喝一口水,我佩服她,敬重她,也羡慕她,就继续聊起了她本人。

刘永珍老人,从出生到现在,都没离开过蓝田坝。小学文化,19岁结婚,一共生了8个孩子。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入党要求高,要特别优秀,才能够加入。她主要是工作干得好,成分也好。老伴也是铁匠,她身材比较壮实。下班后常义务加班,领导和同事们都喜欢。她当了20多年的铁匠,前后当了居民小组长、妇女主任、治安主任。1957年,她被选为泸州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特别自豪,后又被选了两次。

96岁的刘永珍老人

刘永珍当干部时,常常给五保户洗衣服、被子,外出吃席经常给孤寡老人带东西。常做义务劳动,比如修沱江、修广场、修马路,晚上都在干,有时还要去支农,都是自己带吃的。那时当干部是没有工资的,后来乡村连到镇上,每个月才有三四块钱。从1956年开始一直当干部,到70岁退休。现在每个月有三千多元钱的养老金,她很知足,社区干部和老邻居都关心她,她感恩共产党。作为有60多年党龄的她,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参加党组织活动。

快96岁了,耳聪目明,问刘老有什么长寿秘方,她说,一路走来,人生也不容易,吃过很多苦,如挑水卖,捶鹅石板儿(鹅卵石)卖给有钱人家,当时修公路每家都有任务。有一年因煤气中毒,一下离世了3个亲人(30多岁的女儿,1个孙儿,1个外孙女),伤心了很久,但发生了,只有坦然面对。

她性格直爽开朗,心里有什么就说,说出来了,心里面就敞亮了,就舒服了。她看不得不公平的事情,胆子也大,有一次在会上,还提镇上书记的意见。

在饮食上,不忌口;睡眠比较好,作息有规律。90岁前还要打打小麻将,近几年就看看电视,做做操,自己洗衣做饭,儿子晚上卖面,她还常常帮着洗碗。

刘老感叹,蓝田街道的变化很大,石板路修了几次,民风也好,老百姓吃穿不愁,很幸福!就是时间过得太快……

我们离开刘老,她依依不舍地说:“赶场又来耍!”

是呀,蓝田坝并不属于乡下,但这里依然保留着农历一四七“赶场”的习俗,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这里有许多故事,你也来看一看、听一听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60多万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