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5-17 14:03:00

【方志四川•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徐丽 ‖ 你所不知道的熊猫事儿

作者:徐丽(成都创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6-19 11:16:22 浏览次数:1798 【字体:

说起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想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身材圆圆滚滚、毛色黑白相间、天 生呆萌可爱的大熊猫。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品种稀奇且数量不多。我国在1988年就将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对大熊猫进行圈养。在人类的帮助下,大熊猫的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在每日相处的催化下人类日渐“臣服”于大熊猫的“可爱杀”。 啃竹、游泳、摔跤、杂耍,大熊猫的一举一动都显露出呆萌姿态,“国宝”的称号由此传开。 

2017年出生的大熊猫宝宝(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国宝有一堆名字

 头圆尾短、黑白两色、体态丰腴,大熊猫因天生呆萌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可翻阅我国古代典籍,却从未出现过“大熊猫”一词。几番考证,原来并非是我国历史上不存在大熊猫,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和人们对其认识的变化,这一物种的名称在不断演变。

 爬梳历史,中国人对大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时间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一天,在一处叫阪泉的大地上,两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正在对峙,双方首领分别是炎帝和轩辕黄帝。天上风云雷动,地上鸟兽嘶鸣,以熊、虎、豹、鸢、鹰等飞禽走兽为图案的旗帜猎猎作响。空气中弥漫着亢奋与躁动的气息,这是一场决定中华文明走势的战争。随着一声号令,双方部队战意凛凛,迅速交织在一起, 互相厮杀。那一战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风云为之变色。最终,黄帝部落联盟战胜炎帝部落联盟, 统一中原各部。

 阪泉之战,于《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所记载,“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有观点认为,这“貔貅”便是我们现今说的大熊猫。 此外,有学者还找出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 典籍中,大熊猫的一大堆名字。如: 《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峨眉山志》称貔貅 ,《兽经》 称貉 ,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 ,  等等。其名称大致还有 :执夷、驺虞、貊、貔、食铁兽、竹熊、花熊、华熊等等。沧海桑田间,同一个物种居然能衍生出如此多的名字,不得不佩服历史的神奇之处。

明万历年间驺虞图

 在这一串名字中,“食铁兽”尤为特别。顾名思义,“食铁兽”意为食铁的兽类,难道现今爱吃竹子的熊猫在古代还吃铁吗?我们的确从文献中窥到一些关于大熊猫食铁的证据。晋朝郭璞在《尔雅·释兽》介绍:“似熊,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宋代罗愿《尔雅翼·释兽》记载:“貘, 今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为水。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在明代袁牧的《新齐谐初集》有更详细的记述:“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

清《古今图书集成》貘图

 有学者猜测,“食铁兽”名称由来是因为那时大熊猫常常到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强有力的牙齿咬坏炊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大熊猫就会闯进村民家中,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而村民猛然看见锅旁出现一只兽类,不断舔食铁锅,误以为它在吃铁,从此便得名“食铁兽”。随着历史演化,加上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大熊猫食铁的形象便越来越清晰。

 除历史上的多重名字,在不同地区,大熊猫还有很多叫法。大熊猫一般栖息地为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在它的故乡多叫白熊、白老熊,或花熊 ;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 ;凉山彝族叫峨曲。虽称呼不同,其含义与古籍中的貘或貔类似。

     1869 年,法国传教士阿尔 芒·戴维于四川宝兴县发现一种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因其毛色黑白,体态像熊,戴维为其起名为Ursus Melanoleuccus(拉丁文,意为黑白相间的熊)。当时他千方百计在猎人手上收购了几只活体熊猫, 研究一番后将它们制成标本, 送回法国巴黎。1870 年,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 华兹重新研究了标本,认为这种动物的骨架和牙齿更接近于浣熊、小熊猫(又称红熊猫,学名为 Ailurus fulgens),因此把“黑白熊”改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 拉丁文, 意指小熊猫似的黑白动物)。

 那么,大熊猫到底是什么?是“ 猫”还是“熊”?命名风波正是这一动物的物种系统分类问题引起的。熊派学者认为大熊猫属熊科,大熊猫的发现者戴维就持这种观点,而像爱德华兹一 类的浣熊派则主张大熊猫属浣熊科。对于大熊猫到底属哪一个种或亚种,各派都有自己的观点,一直未能统一。

 在中国,“大熊猫”的叫法却源于一次误会。当时英语称呼熊猫为“Cat Bear”,中文译为猫熊, 因其脸型似猫圆胖,但体型又像熊。1944年12月,在重庆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里,猫熊第一次向外界展出。在展板上,工作人员用西式横书的方式从左到右写下“猫熊”二字。但当时中国的汉字一般采用直书,通常从右往左读。这样一来,前来参观的人们凭习惯,误将横书的“猫熊” 读成了“熊猫”。从此,猫熊就成了熊猫。

 大熊猫被发现后,很快就成为全世界人民疯狂喜爱的超级巨星,它们的“亲戚”小熊猫却默默无闻。现在一提“熊猫”,大家想到的就是卖萌为生的大熊猫。可以说,是大熊猫把“熊猫” 这个名字“抢”走了,谁叫它这么可爱呢? 

那些有意思的熊猫名

 大熊猫全身只有黑白两色,肉嘟嘟的,尽显其可爱本色,再加上天生呆萌的憨态,让人甚感欢喜。乍一看,大熊猫似乎长得一样,但细细观察, 它们每一只又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每一只大熊猫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

大熊猫“五一”(图片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作为国宝,熊猫的名字总是带有特殊意义。比如有一只大熊猫名叫“五一”,这个“五一” 并非和五一劳动节有关,而是与它出生时的体重有关。当时,“五一”是全球出生体重最轻的早产儿熊猫,仅51克,它便因此得名。

“五一”妈妈“奇珍”(图片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2006年8月7日,在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奇珍”顺利产下两只大熊猫幼仔,“五一”是第二只幼仔。因为出生时“五一”实在太小,且大熊猫“奇珍”是第一次当妈妈,于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出现了。这位新手妈妈压根没注意到“五一”的出生, 小“五一”被冷落在一旁,嗷嗷待哺。幸好饲养员眼明手快,立即将“五一”放入育幼箱里保持体温。要为这么小的熊猫幼仔喂乳,着实让人头疼。但为了让“五一”喝上母亲的初乳,尽快建立自身的免疫防线,饲养人员不辞辛劳,每隔两小时就会人工喂食“五一”。可“五一”胃口很小, 半个小时只吃了0.8克乳汁。幸而在饲养员的精心照顾下,“五一”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五一”父亲“琳琳”(图片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2016年7月9日,一则新闻令上海市民心情激动万分。这一天,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基地,人们迎来了基地首只大熊猫宝宝的出生。随后,园方为这只熊猫宝宝发起征名活动, 引得百万人关注,甚至一些老人家不会使用电子设备,就用写信的方式来进行征名投稿,前前后后共征得熊猫宝宝名字万余个。这么多名字,到底选哪个好呢?园方决定由群众来投票选择。

“五一”哥哥“珍大”(图片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两周时间内,通过上海野生动物园微信平台及一些新闻网络平台,5万人参与了这次投票,最后“花生”这个可爱的名字以14875票高居榜首。“花”意为愿这只在上海出生的大熊猫宝宝如花儿一样可爱美丽,“生”谐音“申”,即为上海。“花生”之名有希望这只大熊猫宝宝能在上海“生” 根开“花”、繁衍更多后代的寓意,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熊猫有三怪

 在《大熊猫的起源》一书中曾描写过熊猫的三大怪,第一怪便是熊猫这样大体型的动物生的幼仔却比较小。“体重约100千克的成年熊猫,幼 仔出生时却只有70—180克,最小的只有48克。仅仅是母体重量的万分之一到千分之几。”这样强烈的反差总是让人大吃一惊。很难想象,从几十克的熊猫幼仔长成几百斤的成年熊猫,需要历经多少坎坷,这大概也是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一个百十斤重的成年大熊猫生下的却 是一只白色无毛,甚至还没有巴掌大的熊猫宝宝呢?原来,野生大熊猫大多生活在山区,且海拔多为1800—3200米,其交配期多为4月,气候比较冷,在经历千百年的演化后,大熊猫依然保留了原始哺乳动物的习性。为保存母体能量,熊猫 胚胎在母体中成形后就不会再生长,发育并不完全的熊猫胚胎,不得不过早出生,来面对残酷的生存现实。

但是,熊猫婴儿生长发育很快。到1月时,它 们的体重可达6千克,半岁时体重可超过14千克,1岁时可接近40千克,这时已是初生体重的400倍了。现在圈养的大熊猫越来越多,在熊猫妈妈和人类的照料下,一只只娇嫩弱小的小家伙长成百十斤的大家伙,这也不失为一种神奇的成长经历。

 这第二怪便是随着年龄增长,熊猫的尾巴会越来越短。初生的熊猫通常全身粉红,只覆盖一层短短稀稀的白色胎毛。相比身体,它的尾巴很长,大约是体长的 1/4—1/3。不过1个月后,它的耳朵、肩部、四肢就相继长出黑毛,除尾巴比妈妈的还长一些,样子和熊猫妈妈已经很像了。随着年龄增长,熊猫的尾巴会越来越短,再加上厚厚的绒毛掩护,大熊猫的尾巴便难得一见了。

 第三怪便是熊猫幼仔的叫声。在大熊猫育幼期间,幼仔的叫声是母仔间联系的重要通讯工具,一旦幼仔想吃奶、想排便、因受冷或过热等原因引起不适,都会发出不同叫声,时而像婴儿的啼哭,时而似初生小狗的吠叫,时而像小羊的咩咩叫,以此提醒熊猫妈妈满足其不同需要。

 大熊猫的叫声还能产生经济效益。有一年,日本的电信电话公司与动物园合作,将熊猫“欢欢”幼仔的啼叫声录音成带,并设立特别电话服务项目,只要打专线电话,就可以听到熊猫幼仔的叫声。这一则消息极大地吸引了日本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第一个月,这一专线电话每天能达到20万人次的接听,电信电话公司也因此每天增 加收入200万日元。此后,电信电话公司又进一步借大熊猫来宣传,在电话卡上印上这只熊猫幼 仔的特写照片。果不其然,这种电话卡成了抢手货, 销售量很快达到500多万张。

走上“猫生”巅峰

 它上过春晚,出访过美国,是一名超级动物杂技明星;它是世界上第一只成功实施手术摘除白内障的大熊猫,是世界上现存最长寿的圈养大熊猫,它还以“盼盼”为名成为北京亚运会吉祥物。如此多的光环加身,简直就是“猫生赢家”, 它就是大熊猫“巴斯”。

“巴斯”(图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2017年9月13日,世界上现存最长寿圈养大熊猫——“巴斯”因病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此时,距离它与人相遇,已有 37 年。

 1980年,4岁的“巴斯”在四川宝兴县巴斯 沟遇险获救,开始与人类的不解之缘。这37年间,不同于野外的生活,巴斯开启了不一般的“猫生” 轨迹,一路朝着“猫生”巅峰前进。

 获救之后,“巴斯”辗转到达福州动物园。在这里,它的运动才能被迅速挖掘出来,很快学会 了晃板、骑车、投篮、举重等“绝活”,成为明星动物,备受人们喜爱。1987年7月,“巴斯” 代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赴美国圣地亚哥访问半年。在这些对外展出的日子里,“巴斯”共吸引250万人次参观。很多人排队5小时就为看它3分钟。圣地亚哥动物园主席威廉森女士曾表示,在熊猫展出期间,圣地亚哥掉进了爱河,“巴斯” 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人。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开幕这天“,巴斯”以吉祥物“盼盼”的身份亮相,乘坐在敞篷车上,以吉祥如意的姿态向人们频频招手致意,憨态可掬。而在闭幕当日,身怀绝技的“巴斯”也在各国媒体记者面前进行表演,灵活可爱,深得人心。

 1991年,一路成名的“巴斯”接受央视春晚邀请,表演投篮、举重、打电话等精巧技艺,给 观众留下难忘的记忆。1998年,“巴斯”为异种克隆大熊猫献出体细胞,直至早期胚胎的形成。这一创新成果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选为1999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到了晚年,“巴斯” 经历多次病危均顽强地活了下来,也创造了不少奇迹,如它的白内障手术填补了大熊猫医疗史上的一项空白。

 2017年1月18日,“巴斯”37 岁贺岁庆典在海峡(福州)熊猫世界举行。当日,来自世界纪录认证有限公司的认证官为“巴斯”颁发证书, 认定其为“世界上现存最长寿圈养大熊猫”。  

大熊猫“爱的教育”

 2013年,美国最具影响力杂志《时代》周刊网站上公布了一组题为“2013年最惊奇图片”的图集回顾。其中有一张大熊猫正在观看“熊猫交配录像”的照片,该图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为大熊猫传递香火一直是饲养员们的一件大事。雌性大熊猫每年只有1—3天的发情期,且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由于“养尊处优”,活动量减少, 性能力更是直线下降,受孕率平均只有35%,这逼得饲养员只能赶在大熊猫的交配季节,不停地给雌性大熊猫换伴侣。即使这般勤恳,成果依旧寥寥。

 入选照片是 2013年3月10日发生在成都大熊 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故事,主角是当时已5岁半的雌性大熊猫“科琳”。

尽管已步入发情期,但由于“科琳”刚刚成年, 未经“猫事”,所以一直拒绝交配。情急之下,工作人员搬来电视机,给“科琳”播放熊猫交配视频,“科琳”立刻被电视吸引,目不转睛地观看屏幕, 也就留下了这张照片。

观看完毕后,工作人员决定让“科琳”和雄性熊猫“勇勇”再试一次,没想到这次,“科琳” 不但没有拒绝,而且还与“勇勇”配合默契,成 功完成交配。平常用熊猫“AV”培训亚成年雄性大熊猫并不罕见,但突击培训成年的雌性大熊猫尚属首次。纸包不住火,“科琳”看“A 片”这 件事最终还是被人们知道了,当时在微博上,还先后有两位警察表示要对此事进行“扫黄”。

有颜色的大熊猫

 2012年,陕西秦岭大熊猫野化培训佛坪基地。作为闻名全国的国宝聚集区,和往常一样,基地刚开门,等待多时的游客们便挤了进来。

 他们拥挤在围栏边,看着竹林间胖乎乎、圆滚滚的小肉球,不时发出一声声欣喜地惊叹。此时正是清晨,围栏下的幼年熊猫刚刚被放出来, 它们兴奋不已,一个个爬来爬去、你来我往地打闹着。走着走着,突然人群中传来一声惊叹:“哇, 这只熊猫居然不是黑白的!”

 人们总喜欢调侃,黑白两色的大熊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张彩色照片,这不,真的有一只大 熊猫实现愿望了。它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圈养的 棕色大熊猫——“七仔”。

2009年11月1日,在中国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只棕色和白色相间的大熊猫,后取名为“七仔”。它的体型、行为习惯与普通大熊猫相同,毛发颜色却相差很多。据科学家猜测,可能是因为基因遗传突变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 也可能是返祖现象,导致“七仔”拥有棕白相间 的“外套”。

 在我国境内,近30年间曾5次发现棕色大熊猫。有意思的是,它们都在同一区域被发现。“七仔”是1985年以来发现的第5只棕色大熊猫,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现存的棕色熊猫活体。

 在饲养员的精心呵护下,“七仔”变成了胖嘟嘟的“巧克力熊”。常有网友调侃它:“这是晒褪色了吧!”“可能是妈妈生它的时候,墨水不够了。”“可能它不经常熬夜,睡的比较早,所以没有黑眼圈”。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总第222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徐丽(成都创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