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三苏祠“上新” 打造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一面旗帜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5-06-04 17:49:21 浏览次数:74 【字体:

三苏祠“上新”

打造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一面旗帜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温暖嘱托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

回访看变

端午假期,位于眉山市中心的三苏祠博物馆,红墙灰瓦,碧水绿树。来自各地的游客汇聚于此,领略“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风采。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

三年来,三苏祠博物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综合实力得到跃升,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和对外传播等方面,都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说,因此,三苏祠于2024年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重访三苏祠,记者感受到,这里正深入挖掘三苏文化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打造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图片

三苏祠博物馆南大门(川观新闻记者吴聃摄)0

“讲人话”“接地气”,

将文化厚度转化为传播广度

端午节“叠加”儿童节,连日来,三苏祠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记者6月2日在这里看到,在晚香堂,游客们参与“诗词擂台赛”,背诵苏轼《赤壁赋》等作品,赢取手提袋、明信片等文创礼品;在披风榭,游客们制作艾草香包、聆听古琴演奏,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在东坡盘陀像周边,博物馆准备了一举高“粽”打卡墙和状元服饰,为中高考考生加油鼓劲……

更受追捧的,是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发布的“苏祠寻宝”线上剧本游。玩家可以选择化身“四大主角”——苏洵、苏八娘、苏轼、苏辙,走进三苏祠开启寻宝之旅,在游戏中积累“金币”并集齐4枚“通关”印章,就可以兑换一个文创手提袋。“一边玩游戏,一边还能学知识,真棒!”游客李彤点赞道。

图片

端午假期,游客在三苏祠参与“苏祠寻宝”线上剧本游(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依托厚重的三苏文化,三苏祠坚持“学术立馆”,近年来开展三苏与巴蜀文化、眉州宋文化等专题研究,编辑出版了《苏轼眉山诗文注评》《三苏与巴蜀论说》《宋代眉州文化研究》等著作。文化学术的“厚度”如何转化为传承普及的“广度”?三苏祠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部长陈春梅认为,必须“讲人话”“接地气”。

“我们在周末和重要节假日,上新‘苏海畅游’沉浸式文化体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策划执行,通过我们的文创产品,推动三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广大游客传承、普及三苏文化。”陈春梅说。

就连2023年联合苏学专家推出的“东坡大家讲”,也十分注重贴近性,将三苏的人生态度、文学创作乃至美食等话题一网打尽。最近两期,科普图书策划人、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通过苏东坡的诗文作品,解码其“博物学家”身份和宋代生态图谱;著名考古学家、四川大学教授齐东方则通过出土文物、文献典籍与苏轼诗文互证,揭开宋代饮食文化的鲜活图景。

“为什么叫‘大家讲’?因为是‘大家’讲给‘大家’听,一方面主讲人是学术名家,一方面听众是普罗大众。”陈春梅介绍,“东坡大家讲”与媒体合作策划执行,线下线上共同推进,累计点击量已超过两亿。

图片

端午假期,游客在三苏祠聆听古琴演奏(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种种亲民活动的开展,推动文旅融合不断走深走实。陈仲文说,从2022年6月到今年4月底,三苏祠接待团体超过6000批次,游客总量达420余万人次,“是三苏祠历史上游客增幅最大、高峰持续最长的时期。”同一时期,三苏祠新开发诗意东坡、苏家家风、诗绘苏祠、乐活东坡共21个品类158款文创产品,实现文创销售收入2224.53万元。

图片

端午假期,游客在三苏祠参加“东坡诗词擂台赛”(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做强数字化支撑,

科技赋能三苏文化传承弘扬

晚香堂位于三苏祠博物馆东园北端,为一楼一底仿清歇山式建筑,因明代陈继儒刻苏轼墨迹拓本《晚香堂苏帖》而得名,环境十分清幽。

三苏祠博物馆园林管理部部长林小平便在晚香堂二楼办公。连日来,他正忙着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方面联系,双方计划于今年暑期,由后者派出师生团队,对三苏祠相关建筑、园林、绿地、道路、水系等进行测绘。如果顺利,计划后期再采用3D扫描或更新更好的技术手段,补充遗漏数据。

在推动馆校合作,以科技手段赋能博物馆建设方面,三苏祠已经尝到了甜头。

“针对古建保护,之前我们的主要手段是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解决,让博物馆尽量保存完整。”然而林小平发现,小修小补还好说,一旦要落架维修,过去的纸质版图纸不一定完全可靠,“一是图纸不一定完整,二是如果保存时间太久,图纸可能会纸张腐朽、色彩退化,影响使用。”

如何防患于未然?三苏祠博物馆方面认为,既要做好“预防性保护”,减小突发情况带来的可能伤害,也要为其“传之后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在与重庆大学方面合作之前,博物馆已经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团队,对16处古建筑开展了数字化保护,利用3D扫描获取其内外风貌、结构乃至周边环境数据,“误差非常小,可能只有零点几厘米,这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图片

俯瞰三苏祠博物馆(川观新闻记者吴聃摄)

实际上,“科技赋能”已经体现在三苏祠的方方面面。以文物保护为例,陈仲文介绍说,三年来,三苏祠实施文物保护重点项目20个,完成文物摄影室、修复室、实验室、恒温恒湿文物库房建设。同时,健全馆藏文物保护机制,制定馆藏重要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水平。

科技“焕新”三苏祠,同样为三苏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带来了便利。2024年6月8日,三苏祠联合29家研究机构共同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正式上线,收录并整合了三苏文化相关数据12.5万条,涵盖文学作品、学术论文、数字图书、馆藏文物等门类,用户可通过网站、小程序等途径免费使用。

“截至目前,‘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浏览量已经超过2500万,用户主要是高校学生、苏学爱好者、苏学研究机构等。”三苏祠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荷介绍,“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已启动二期建设,目前正委托第三方进行方案编制,下一步将对数据库进行扩容。更重要的是,对相关数据标注、确权,在继续坚持公益服务的基础上,探索推动三苏文化大数据线上交易和商业使用。

来源:川观新闻

采写: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来源: 川观新闻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