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丹巴传统碉楼民居‖杨全富

作者:杨全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17 19:37:15 浏览次数:579 【字体:

丹巴传统碉楼民居

杨全富

传统的丹巴民居,一般由锅庄房、经堂、卧室、客厅、储藏室等组成。此外,楼房部分还含有外廊、阳台、挑出的旱厕等,共同组成了功能齐全的房屋。在平面布置上,茶房占据着整个空间的重要位置,并以它为中心布局着其它房屋的布局。

丹巴传统碉楼(图片来源:康巴传媒)

丹巴民居大多为五层,从第一层到第三层,房屋的建筑构造为整体性,而到了第四层时,房屋结构为L字形,外面腾出一大片空地,藏语称为“唉四部”,第五层除了保留碉楼建筑的一间房外,其余都是空地,藏语称为“热道”。

底层为畜圈,没有窗户。

第二层为人们饮食起居的场所,其中有堂屋、锅庄、储藏室、卧室构成。其中锅庄房内正中央位置设有长约1.5米、宽约1米的三锅庄。在三锅庄中有铁铸的三脚架,或是手工打制的石制三脚架。三锅庄上方悬挂有木质的吊蓝,吊蓝里放置柴火及引火之物等。在三锅庄的房顶,开有一米见方,下大上小的斗形窗口。它既可以排除房里的烟雾,也可从外界采光,与游牧民族帐篷天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丹巴碉楼(蓬州闲士 摄于丹巴县甲居藏寨,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第三层为卧室、客厅,有的家庭将经堂设置于此,墙体外有挑出的廊道及旱厕。

第四层为敞房,一般用于堆积杂物等,一般民居都将经堂设置于此。

第五层只有一间房,完全按石碉顶端的砌法,也是一面没有石墙的建筑,里面堆积草料等。在这一间房屋的楼顶四角,有形如牛角的建筑体,藏语称为“热卓”。

丹巴甲居藏寨(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每一层楼房间都由木板梯子或独木梯连接。

在修建房屋时,均先掘取表土至坚硬的深土层。底层采用原木小柱网加抬梁承重,柱网布置较密,纵横间距一般为2—2.5米,呈方格形。柱料直径大约30厘米,柱顶安放抬梁,抬梁上面满布直径为三厘米的圆木,再辅以耐腐蚀的青冈树树枝。其上夯填3厘米至6厘米厚的干黏土,然后安放楞木,铺设木楼板。二层以上则全部采用梁柱穿墙的形式,立于底层抬梁之上,组成木架承重体系。内外墙体装修均用木板分隔,作为围护结构。外墙墙厚由80厘米逐渐收分为50至60厘米。

丹巴民居的碉楼注重对门的装饰。大门一般由门框、门楣、斗拱组成。门楣连着斗拱,斗拱多用蓝、红、绿三色彩绘,门楣上印烫金符咒。门楣的上方形成凸字形状,中间留有约一尺见方的空间,用木头做框,镶以玻璃作为佛龛,里面供奉主人崇奉的佛像或圣物。门框边的墙体用黑漆涂绘,上宽下窄。大门为双扇,颜色乌红。上方的中间用白色画月亮,用土红色画太阳。有的门楣上方还放置有牦牛角,以示辟邪,有的门楣上方还放置有在石板上雕刻出来的金翅鸟。

丹巴藏房的外墙颜色主要以白色为基调,在白色的基础上,用一种蓝色的泥土和黑色的墨汁在白色的墙面上作画,图案粗狂,内容一般表现山川河流,从中也可一窥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图腾崇拜。而有的藏房则在墙檐和窗户上涂饰黑色和土红色的色带,这种色彩上的变化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传统有关。

在丹巴县甲居藏寨,就外部装饰而言,整栋民居木质部分的外表及檐头均涂以褐红色,在檐头褐红色色带以下,再涂以黑色色带。二层以上的砌石墙体上均刷白色或墙体本色相间,同时显现出日月或佛塔等图案。顶层的单间“拉吾则”,暗示这是曾经建筑高碉的位置。其顶部四周均为月牙造型的墙垛,在墙垛上,即“热卓”上安放白石,以代表四方神祗和对白石的崇拜。墙垛上插挂旗幡,从上至下用蓝、白、红、黄、绿五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红火、黄土、绿水。旗幡上印有祈祷禳灾的经文。

丹巴碉楼(蓬州闲士 摄于丹巴县甲居藏寨,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在丹巴,民居门窗大多有装饰雕刻,并施以彩绘,在艺术表现上是独具匠心的,尤其是装饰纹样中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味,更是独具一番神秘莫测之感。工匠们通过艺术来强化民众对宗教的信仰,他们根据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设计图案,巧妙地处理各部位图案,达到美观和实用并存的效果。有些楼房民居还在大门之上雕刻龙狮、云纹等图案,异常美观大气。二楼宽大明亮的客厅雕梁画栋,天花板上饰以几何、花草纹样,墙上大体绘有传统的长寿图,藏柜上画着吉祥图案,佛龛上雕刻有云纹,而且都是以镂空的形式雕刻,主调一般为金色。对于窗户的装饰而言,繁杂的纹饰和变化多端的线条,活泼而又有强烈的动感,色彩对比强烈,尤其是黑白两色的综合运用,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也是藏民族崇拜的色彩。

在丹巴县东谷乡牦牛村,因该地地处丹巴县与道孚县交界处,房屋修建的样式借鉴了道孚民居的崩科样式,并将丹巴碉楼民居的特点融入其中,这样整座建筑大气中不乏妩媚之感。崩科建筑主要用木头构成,以圆木做崩科的整体骨架,以泥土或片石筑墙。前面及侧面用圆木对劈,横向坚排,两头互相咬合,剖面为内壁,房顶履以泥。一般四层,高约5—8米。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内部装饰。房间四壁、房门和梁柱上,一般都绘满了精致典型的藏式壁画,窗上分别雕刻着龙、凤、仙鹤、麒麟等吉祥图案。

丹巴甲居藏寨(图片来源:甲居藏寨)

在丹巴县格宗乡开饶村,由于其处于丹巴、康定两地之间,其民居建筑将丹巴藏族民居和康定坡屋顶式藏族民居糅合在一起。从远处观望,屋面以小青瓦覆顶,在正房外配有耳房和檐廊。这种房屋仍然保持着传统藏族民居的基本特点和特色,层数为四层半。

底层为畜圈,分为内外两间,不开窗户,层高2米左右,除承重立柱外,不进行分格。

第二层除楼梯间外,共有三间房,房屋高度在2米以上。正中间的房屋为堂屋,是第二层中面积最大的建筑物,房间内一般供有“天地君亲师”位。右边为两间卧室。左边附有一间供人上下的楼梯间。

从楼梯上去,第三层除楼梯间外,也有三间卧室,与一楼布局几乎一致。从第二层屋面褪出一段距离作为阳台和檐部,外面有用木板装饰的廊道。

丹巴甲居藏寨(图片来源:甲居藏寨)

据主人介绍,开饶村居民信奉的山神为女菩萨。楼顶上的坡屋顶式的样式就是模仿女神的头帕而建,廊道外的木板装饰也形似女神的围裙。

从三楼楼梯口上去,四楼亦有三间房,只是除了右边最里面的房屋有门窗外,其余两个房间都是敞开着的。主人介绍说,敞着的房间是人们储存粮食的地方,而里面有门窗的房屋为经堂,供奉着菩萨。而半层房屋,是坡屋顶下的平台,因为屋顶即为小青瓦,因此有半层之称。内室隔间有天窗房顶及玻璃质“亮瓦”采光。坡屋顶的空间底,主要用来储存草料或者农具等。

丹巴古雕(图片来源:丹巴宣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全富

供稿:甘孜州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