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环山鸡节,尔苏藏族的金秋年节——走进石棉县蟹螺藏族乡蟹螺堡子

作者:周万龙 黄 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0 18:22:30 浏览次数:504 【字体:

环山鸡节,尔苏藏族的金秋年节

——走进石棉县蟹螺藏族乡蟹螺堡子

周万龙 黄 伟

每年农历八月初十左右,随着一阵海螺声响起,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江坝村4组(蟹螺堡子)的藏族男同胞们,顶着盛满供品的簸箕来到集合地,共同欢度今年的“环山鸡节”,并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蟹螺堡子保存了完整的尔苏藏族文化基因,而“环山鸡节”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尔苏藏族独有的、最具县域民族特色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当地便会举办“环山鸡节”,这是尔苏藏族一年一度祭祖祈福、过年、庆丰收的日子。

开坛敬客仪式

古朴堡子 高山村落魅力尽显

沿大渡河支流松林河而上,来到石棉县蟹螺藏族乡的大山深处。在一片盛开着格桑花的地方,一幢幢独具民族特色的木石结构藏式建筑矗立于此,这里就是尔苏藏族聚居村落,即蟹螺堡子景区。

蟹螺堡子原属清代松林地土司所辖“四十八堡”的“下八堡”之一,海拔高度1640米左右,是2012年评定的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和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蟹螺堡子坐西朝东,背靠当地神山,沿山腰分布。此地均为木石结构藏式建筑,距今有300余年历史。房屋空间布局一般为一字型,也有少许L型布局。房屋一般为三层:底层为牲畜圈舍;二层为居住用房,中间用木楼板与底层分开;顶层为三角空间的阁楼,用于堆放粮食和设置祭台,一般用当地野生竹子编扎而成的竹笆与二层分开,各层间用木楼梯连接。

蟹螺堡子整体给人以古朴、雄伟之感。此地的房屋墙体厚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上,内部垂直,外部随高度变化逐步收分,顶部薄于底部约2—3厘米。为保证墙体受力均匀,间隔1米以上设置有木板墙筋;各层有木质小窗,内大外小;屋面为小青瓦,设置有天窗,可通往屋顶。内部为木质梁架,一种为穿斗式,另一种为当地特有的人字屋架。二层居住层分割灵活,一般为三间,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采用木板无缝拼接进行分隔,堂屋设有锅庄,兼具厨房的功能。

当天,慕名前来参加“环山鸡节”的摄影爱好者们将镜头对准这些民居,为这些特色建筑留影。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教授李星星曾多次到此研究。李星星介绍,尔苏藏族是整个藏族中的一个支系,人口在3万人左右,居住在大渡河中游的石棉、汉源、冕宁、越西等几个县,尔苏文化至今传承最好的是石棉县的尔苏藏族。

“古扎子”节

传统年节里的“活化石”

村口迎接客人,为客人祈福;蟹螺堡子里的男人们带上各种祭品上山祭祖;下山后喝杆杆酒,跳锅庄至通宵达旦,欢庆“年节”……这些是每年“环山鸡节”上必不可少的“节目”。

“还山鸡节”即尔苏年,尔苏话称之为“古扎子”。“古扎子”的举办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二日之间,按蟹螺堡子尔苏藏人的习惯,过了“古扎子”人的年龄就增加一岁。

“古扎子”的前一天,是进行准备的日子,类似于汉族的除夕。这天,每户人家都要派一个女人到溪水边洗簸箕,用以盛放祭品;每户人家都要蒸糯米、打糍粑,以备第二天祭祀和用餐。晚上,先行家祭,并用一只白公鸡祭家神。

第二天,即“古扎子”,也就是过年,相当于汉族春节,各家族聚集到后山举行祭祖活动。各家族均有一个负责主持仪式的人,称为“萨巴”,一切礼仪由各家族的“萨巴”主持。活动从早上开始,人们将供品摆放在簸箕里,供品有鸡心、鸡肝、酒、糍粑、腊肉等,然后由“萨巴”吹海螺发信号,召集大家准备上山。

上山祭祀的人由每户男性成员参加,妇女则在堡子外等待。当家男人们都把簸箕顶在头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各家族到自家“白石神”(即祖先灵位,尔苏藏族人用一块白石头代表祖先灵位,尔苏语叫“觉”)所在的位置,把簸箕按各家长幼顺序摆放。摆好后,由“萨巴”主持敬“白石神”,进行祭拜。最后,“萨巴”撒糌粑(或小麦)面粉在每个人的头上、身上,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仪式结束后,就由“萨巴”或老人领唱,众男子齐唱还山鸡节歌“觉里曼姆”回到堡子。女人则跟上,由年长妇女带头接唱,唱到锅庄广场(尔苏语称为“罗作莫”)。广场上,大家一起喝坛坛酒,全堡子的人都参与,边喝酒边唱歌跳舞,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村民跳起簸箕歌舞

尔苏藏族民歌曲调优美动听,没有固定的曲调,代代口耳相传。尔苏藏族能歌善舞,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婚丧嫁娶时要唱,宗教祭祀时也要唱,迎接客人更要唱,生产劳动时还要唱,可以说歌声就是尔苏藏族人的第二语言。

歌舞之后,巫戏表演开始了,尔苏语称为“井井呷”。该巫戏由五个人表演,各自头戴法冠,将脸上抹上面粉灰,他们不停击打着手中的法器,舞蹈动作夸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乞求神灵保佑。据专家介绍,这一场巫戏表演,是一个可能填补戏剧演变历史空白的“活化石”。

保护传承 多元产业促发展

在男同胞上山祭祀时,村里的祭祀广场上也为游客们准备了庆祝丰收的相关体验活动,如吃猕猴桃比赛、手工剥玉米比赛、《萨里安多曼》舞蹈比赛、非遗刺绣体验活动、锅庄活动等。

在广场上,蟹螺藏族乡还设立了农产品展示专区,展示该乡的猕猴桃、腊肉、核桃、八月瓜等特产,并在“环山鸡节”节目展演结束后,邀请游客前往当地的猕猴桃基地进行采摘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参与,也展示了蟹螺堡子的古朴韵味和现代乡村气息。近年来,蟹螺堡子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目标,突出抓好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五十百千”示范村、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截至2021年8月,该村已有民宿6家,农家乐3家,生意都十分红火,很多农户还在筹建集餐饮和住宿为一体的星级农家乐。

在蟹螺堡子独特的人文风情背后,则是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的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蟹螺堡子运用传统石木工艺加固和改造老旧民房,古朴的村落格局和独特的建筑风貌得以传承保护。当地民歌“觉里曼姆”、尔苏木雅藏族《母虎历法》被列入第三批雅安市市级非遗名录,吸引众多中外专家、学者考察研究。此外,当地还传承了尔苏藏族对自然万物的信仰和崇敬,自发维护自然环境,当地森林覆盖率达82%,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天然氧吧。

在村落整体风貌得到有效传承和保留的基础上,当地还大力实施民居功能改造工程,从而转变生活方式,实现电信、移动光纤网络全覆盖,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依托蟹螺堡子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态资源,当地大力推进农业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发展青脆李、枇杷、猕猴桃、核桃、花椒、蔬菜、中药材等产业,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目前,蟹螺藏族乡的产业有青脆李880余亩、枇杷900余亩、猕猴桃1500余亩、黄果柑380亩、花椒1730亩、核桃5600亩、佛手柑及中药材1100余亩、蓝莓500亩、大樱桃200亩……“环山鸡节”这个尔苏藏族特有的年节,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改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万龙 黄 伟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