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诗化的记忆:“邛笼” 克莎民居

来源:志中阿坝 发布时间:2023-09-06 14:33:10 浏览次数: 【字体:

诗化的记忆:“邛笼”克莎民居

建筑是凝固的史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里有载:“垒石为屋,高十余丈,为邛笼……”

马尔康茶堡河流域的山谷,至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种过去称为“邛笼”的藏式石碉房,数量有上百座,主要分布于马尔康市沙尔宗镇丛恩、哈休等村寨的河谷、半山腰方圆10千米范围内。

大多建于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其形似碉房,建筑形状的上部貌似笼子,为“冒”字型,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石木建筑风格,属于“石室文化”的“邛笼体系”建筑类型。

克莎民居

这就是被历史学家称为克莎民居的建筑,“克莎”在藏语里是“新房子”之意,即修建时间最早的房子,代表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也指向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

在沙尔宗丛恩村落有十二座叫克莎的碉房:雅尔根·克莎、足·克莎、同足·克莎、额米·克莎、独乌·克莎、刹迪·克莎、嘎木迪·克莎、雅·克莎、班古·克莎、蒙古洛·克莎尼、蒙古洛·克莎嘎、森甲·克莎等。

基本上高六层至七层楼,达二十米左右。

克莎民居 -- 杨素筠

距沙尔宗镇人民政府3公里的克莎民居建于清代中晚期,有近六百年历史,传说是哈休村的第一座克莎,现仍在居住使用。

其为单体石木结构的7层平顶碉型民居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底部东西长82米,南北宽10.75米,通高22米。

四周墙体用片石,黄黏土砌成,底部厚 1米,顶部厚0.6米,顶部及各层横梁平置于边墙。

横梁上铺小圆木和树枝条,上覆泥土夯筑而成屋面,底层为畜圈,东墙开门。

2楼为火塘兼容厅,门置于东西边墙,门外为一平台,3、4 层楼为寝室和粮仓,5、6层楼的东、南、西三面向边墙外伸出承木结构阳台,外绕栏杆为农作物、牧草晾架。

阳台平面呈“U”字形,宽1.25米。7层楼上前有平台(晒台)长4米,宽11.8米,后为经堂,经堂两侧边墙外各有一段阳台。

房顶西北角有一阳台,高1米,长、宽各4米。底层及2、3层中有石干墙支撑横梁,墙厚均 0.85米。4、5、6层和7层中有1-3根木柱支撑横梁。

2层楼南面边墙开一小窗,以上各层均开大小不等的观察孔,2层至房顶各层均设独木梯连接上下。

克莎民居

克莎民居的建筑,是一种兼堡垒于一体的建筑,主要是因为从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百年中,沙尔宗曾是马尔康农区通往草地牧区的交通要道,而这里又十分偏僻、人烟稀少,时常有土匪出没,时有抢劫偷盗的事情发生,因此,当地居民修筑了这种既是居室,又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楼。

大门设在2层楼,外有木梯,可以随时收进2楼内,关上大门,住室就变成抵御土匪的堡垒,在房顶上可以居高临下,观察周围几百米乃至上千米范围的情况。

红军长征时,红四方面军一部在往返草地时曾借住克莎民居。

1989年1月,茶堡(克莎)民居被州人民政府列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茶堡河流域的每一座克莎的故事像风一样在历史里流传,渐渐诗化成记忆,凝固成史诗。

摘自《马尔康革命老区发展史》

来源:志中阿坝

供稿:马尔康市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志中阿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