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永乐大典泸字校补图注》前记‖赵永康
《永乐大典泸字校补图注》前记
赵永康
本书是对于八国联军劫后《永乐大典》模韵泸字残卷的深度整理,题作“校补图注”。
通过笺注前贤著作,展开考述、论证,是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创设的新法。师从任先生这种研究方法之本意,本书参考郦道元《水经注》和裴松之注《三国志》体例,扩大“补”的范围,对于原著未尝道及而又值得考述、论次的事物,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考论、更大幅度的补充,而且更多地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及其手段。
《永乐大典》模韵泸字是,明代初年辑录南宋曹叔远《江阳谱》和《江阳续谱》等宋元地志遗文,汉晋以来《太康地志》《祥符州县图经》《皇朝郡国志》《元一统志》等散佚旧籍,以及《华阳国志》《水经注》《元和天下郡县图志》等多种珍稀典籍修成的十三卷泸州方志。八国联军劫后,仅存其中第二二一七、二二一八两卷,遗文胜简,贵若璆琳。皇家秘籍,人不多见,即“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为第一”的状元杨慎,亦未尝寓目。
明清交替兵燹,蜀中文献荡然无存。清光绪中,翰林院编修缪氏荃荪,从内府将此二卷抄出,题作《泸州图经》。民国二十五年,成都美学林改题《永乐泸州志》,排印出版单行,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有藏本,是为今犹可见西南地区最早的地志之书。
泸州古称江阳,今为四川省地级泸州市。里夷秦简证明,泸州是先秦古县,历史悠久。前代地域,远及今日川南黔北滇东北和巴渝边鄙,代为川滇黔渝结合部举足轻重的军事、经济、文化重镇,全国一级政区宋代潼川府路、新中国川南人民行政公署,先后设治于斯。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西部众多的地方和城市之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透过《大典》,研究历史上泸州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状况,揭示其历史发展的规律,以一方而观天下之大,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科学认识西部川滇黔渝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经济、人文地理,足资存史、资政、教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和学术理论支撑。於是,藏园老人傅增湘先生有言:
此志撰人不详。光绪间,缪氏荃孙自《永乐大典》第二千二百十七、十八两卷钞出。审其门类,尚未完具。原书分卷若何,莫由悉也。所引诸书,有《九域志》《寰宇记》《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江阳谱》《江阳续谱》《元一统志》《郡县志》《图经志》等书,最后者为《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检《天文分野之书》,为洪武间钦天监编成献进,是此志当为洪武以后人所撰矣。
考明代《泸州志》向无传本。其名可考者,有隆庆间章懋撰《泸郡志》,见于黄氏《千顷堂书目》;又有明李璇、全天德二家撰志,见于周其祚《泸志·序》。其人皆在永乐以后,则此志非三家所撰明矣。
此本前列图五,一泸全境、二本州、三江安、四纳溪、五合江。上卷首建置沿革、次郡名、分野、至到、城池、坊巷街道、乡都、桥、渡、园、风俗形胜、户口。下卷为钱粮、土产、土贡、山川、宫室。全书分类赅简,叙述详明,辑取诸书,咸标举其名,可谓深知体要矣。
卷中文字搜采尤博,如邓绾《沪南谯门记》,邓选扬《江安南门记》,泸州东园、西园、北园《记》,李焘、朱孝友《南定楼赋》,李寅仲《镇远楼记》,梁玠《泸江亭记》,皆世所未见,关于掌故要端。巽岩一赋,论孔明冒暑远涉,用兵南荒,虚耗国力,坐失事机,卒使祁山之功不成,其言似有为而发,文尤雄奇可喜。诸文,《成都文类》既失载,明杨慎纂《全蜀艺文志》,综览古今,收罗闳富,自诩一代雄编。今以志中所载检之,则咸在遗珠之列。知慎于此志固未尝寓目也。慎在当时,号为博极群书,泸南又为乡邦旧游之地,而国初图志已艰于访寻,则此书之罕可知矣。
据志中小注,知尚有“文类”一门,惜已久佚。然仅此寥寥残帙,其中遗文胜简,固已贵若璆琳。其裨于蜀乘,岂浅鲜哉!
丁丑(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二十一日,藏园老人识于石斋
增湘先生所谓“前明州志”,与乎清代以降泸州编修地志情况,清乾隆《直隶泸州志》所载江南休宁县知县、州人周其祚《泸志底稿序》云:
泸,蜀之大郡也……自前明有李璇志、全天德志,皆能统括旧闻,备一州之文献。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之变,流寇入关,典籍遭劫灰之运,二志烟飞烬灭,荡然无存。本朝康熙年间,总制蔡公(毓荣)请修蜀省通志,有司征籍于泸。当是时,流移初复,故家无憗(yìn)遗之老,编户鲜购藏之书。署泸牧三韩王公(帝臣),不得已搜罗残阙、据所见闻,作丙寅(康熙二十五年,1686)志以应命。及康熙己丑(四十八年),巡抚能公(能泰)再修省志,复征泸籍。郡守泾阳张公(士浩),据丙寅志纂辑以呈(是即己丑志)。夫志之亡,不亡于失传之日,而亡于复修之时。假使泸旷数十年无志,有志之士,知一州之文献决不容泯灭,则旁搜远绍,必有起而任其责者,前志犹有复续之理。惟夫前者限于时势而取具于应接,后者因其简陋而永奉为典章,斯泸志乃真亡矣。以修泸志者亡泸志,岂王、张二公之心哉!
踵武其后,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泸州滇南夏诏新,在周其祚所撰志稿,以及广东三水县知县、州人林中麟所积资料基础之上,重修泸志,二十四年(己卯)成书。夏诏新序之曰:
丙寅志造于滇氛(吴三桂叛清之乱)初靖、典籍消磨之际,无怪其择不精而语不详。至于己丑志,则承平日久,搜罗较易矣,而依样画葫芦,匪直他书无考,其于“二十一史”概乎之未见焉。且志本州而不志属县,于统隶之义既无当,而抟撦(tuán chě)属邑之所有,以凑合本州,使人因其所不信而并疑其所信,夫又何以为志哉!予于丙子(乾隆二十一年)春承乏兹土,簿书稍暇,即惓惓以修志为事,而苦于采集之难,迟至戊寅(二十三年)初冬,今监宪施公(分巡永宁道施廷翰)来总其成而后,始终条理,为纲二十有四,为目如其数,别户分门,州、县、司(九姓长官司)各为起迄。合之,总若干万言(,装为八卷)。凡所征引,必明注其所见之书,而于史、志所未及者,则宁从阙文,以著传信传疑之义焉。
志贵周详。相对于康熙丙寅、己丑二志,乾隆己卯志的体例得到规范,利用了“二十一史”、前代类书和官府档案,内容大为丰富,且在订正前志谬误、失当的同时,辑录了更多的相关文献。考其所失,则主要在于只是以书考地,而于山川地理、道路交通以及物产食货。风俗民情等等多有未详,乃至错讹。
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泸州浙江秀水沈昭兴“考诸典籍,参以见闻,凡己卯志之缺者补之,讹者正之,略者详之,繁者删之,为纲八、为目十又有六,属邑新志,择其要者随类附入”,修成嘉庆《直隶泸州志》十二卷,锓梓颁行。殆至光绪八年(壬午,1882),知州田秀粟再行续修,而州人施霖三撰集之,是为壬午志。概而言之,有清一代,泸志盖尝五度编修,文献于是乎粗集而备輶轩之采。
民国废府裁州,“泸州本州”改称“泸县”。“泸人议修新志,以民国十四年开局,由清光绪举人、陕西略阳县知县苏启元任总纂之责。十七年成书,凡分十二门,都十二卷。已付印矣,而费绌未竣。县中人士,对新志内容又颇有议论,遂决定重修,由清云南浪穹县知县高觐光、清云南迄西府同知,辛亥革命川南军政府副都督温翰桢负总纂责。二十五年补修定稿,二十七年出版。以铅字四号排印,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毕业生阴懋德题笺,线装八册。印、装均颇整秩。全书计分舆地、交通、治制、职官、食货、礼俗、教育、选举、人物、艺文、古迹、杂志都十二志,其于分目选材,已较能注意于时代之发展。如将教育志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机关及教育经费等目;礼俗志中之风俗,分为习性、信仰、家庭生活、社会组织、服用屋宇、卫生娱乐、艺术术数、交际会集、岁时令节、冠筓、婚嫁、丧葬、祭祀等目。颇称详审”。年来,又有新编《泸州市志》之纂。凡此林林总总,瑕瑜杂见。
而深知体要、分类赅简,叙述详明,大有裨于蜀乘之《大典》泸字二卷,以其皇家秘籍,至今未广流传,更无论其深度整理。永康生长是邦,不无遗憾。今来盛世崇文,因不辞谫陋,秉傅增湘先生之遗意,积八十年历见亲闻,并典籍、金石文物等等而校补图注之,参考引录前代典籍一百八十二种,又今人图书、文章若干,成文五十四万有余言,补入古今地图、图画、照片一百零一帧,勉力考、论:
江阳(今四川泸州市)和苻(今泸州市辖合江县)之山川形势、人文风物、历代人口、建置沿革。论证其所以为先秦古县;所以为川滇黔渝四省通衢,方面重镇,“西南要会”之邦;
唐蒙通夜郎与汉唐以来的另一条西南丝绸之路“牂牁道”;
梁武帝建泸州和梁代泸州的治所,兼释历史上的马湖江和杨慎所谓的“三泸名号讹千古”;
唐宋泸南少数民族羁縻州,着重论证汉代以降泸南、黔边彝族世系和活动,以及他们与中央王朝的战争,订正、发明谭其骧先生、方国瑜先生的相关论述;
宋代以降泸州、江安、纳溪、合江城池构筑、坊巷街道和乡都地名地望,探索宋代泸州城市建筑和园林营造法式,分析论次宋代泸州主要建筑特别是南定楼、会江楼、骑鲸馆、忠山江山平远楼的由来及其营造法式。运用现代绘图方法,绘制宋代泸州城池、及其街坊里巷之图,直观再现宋代泸州城市原貌;
结合历代兵事特别是泸南地区民族战争实际,考论泸州之所以成为控扼上游、屏障西川、锁钥滇黔的兵家重镇,兼论蒙宋战争中的神臂山;
考述以江阳之盐、淯井监盐、泸酒、泸茶、荔枝、蓝靛为代表的泸州土产方物。阐说宋代沿边地区酒业政策直接促进了蜀中酒业的发展。论证在当时的科学技术与运输条件下,唐代的杨妃,不可能吃到蜀中的鲜荔枝;
穷搜远绍,为书中人物作小传。
又宋元地志无存,遗文或有散在《永乐大典》诸书,贵如璆琳。爰亦勉力辑存,连同《永乐大典》原书凡例、永乐皇帝所撰序言,与乎历代泸州建置沿革大要,以为附录。
凡此种种,力求以一方而窥天下之大,且于祖述前贤之际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驳正,其例如左:
一、底本。《永乐大典》原书工楷手工抄写,每半页八行。字有红、黑二色,引用书名和中缝的卷数、页数用红笔书写,栏格和中缝的线条与鱼尾,用红笔描画;圈句和圈声,用红色小圈钤印。字有大、中、小号之分:大字独占一行;中、小号字,在同一竖行内并排抄成两列。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白描为图。
八国联军劫后残卷,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1986年影印本和近年制作之高仿真本。本次整理,以1960年排印本为底本,与民国二十五年美学林排印本《永乐泸州志》互校,而以1986年影印本为归依。
二、植字。使用国颁简化汉字,以广流传。其可能造致语义混淆者,保留繁体,或者加注汉语拼音。通假字酌情保留。别体异体,迳改今体。中华书局排印本,字有红、黑二色,字号有大小之分,兹仍其旧。
三、标点。遵循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之规定,科学标点断句,以明句读。
四、音义。本书兼顾一般读者,因本高树蔚然“义恐难明常带俗”之遗意,辨音识字。且于生涩文学词语之际,酌行训诂。生字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助读之文,于圆括号内随文夹注。前代年号,加注公元。
五、校勘。书成前代,鲁鱼亥豕,用得校勘。校必有据有理。凡所校改,概出“校记”,与注补之文并列。所改之字,置于方括弧内,而以小号字保留其原字于圆括弧中。可改可不改者,例得不改,然亦出“校记”说明。
六、注补。继裴松之注《三国志》并郦道元《水经注》之义旨而创新之,严格按照国家古籍整理规范,传统学术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和历史、地理、考古、经济、社会等多种学科手段,从地理、历史、人文、土产方物以及现代自然科学切入,穷搜远绍,田野、社会、金石文物调查,证诸文献而比较研究。以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考职官、究典章、详名物、明地理,印证、阐释原书、并且更大幅度地对其内容进行扩展,因事而异地延伸于后代,以期有益于事物的系统了解,不辞繁芜。同一事物,原则上只在首次出现处作注。沧海桑田,山川陵谷变迁,地貌地形及其地名,多有更改。本次整理,力为详考地望,采用北斗卫星定位工具,实测遗址地理坐标;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绍介土产方物。
凡所注补,必也文献有征、版本有据而比较研究,或自田野考察、社会调查中来。政区及古今地名对照,断至2021年。所引文献,逐一指明出处。道路之言,未敢引录。
原书舛讹,勉力订正。因每有新说,且于前贤有所发明,有所驳正。
旧籍敌视、侮辱少数民族以及带有时代色彩之称谓、辞语,读者盖自知之,爰因仍其旧,然亦偶行必要之说明。
凡此种种,意在力求对于此邦历史沿革、山川地理、城池、乡里、宫室、道路交通、兵家形势、民族、田粮户口、典章职官,以迄于政治经济、风俗民情之了解,有所深化和补益。以期存史、教化,为宏观经济、社会宏观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学术理论支撑。
七、图版。古人左图右史。因以相关地图、图画、照片特别是前代照片随文插入,力求图文并茂,直观绍介说明。
八、页末注。主要用以注明所引文献出处。原刻典籍,注明作者、书名、版本、卷次。其不常见者,加注收藏单位。引录〈四库全书〉所辑诸书,从原刻典籍之例。重印典籍以及当代书刊,加注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及其页(期)次。
后学浅进,不敢妄言学术,恭此就教方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永康(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