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秘】《山海经》“浴渊”与巴蜀船棺文化‖宋翔
《山海经》“浴渊”与巴蜀船棺文化
宋 翔
在《山海经》的神秘记载中,多次提到上古帝王与重要人物“浴于某渊”的情节。通过对“浴”字的解读,我们认为其不仅含有沐浴之意,更暗含“归葬”“重生”的深层含义。结合历代学者对《山海经》作为巴蜀地理志的推论,特别是四川地区出土的先秦船棺遗址遗迹,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上古时期黄帝等帝王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归葬之地与水渊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甚至可能他们实行的就是船棺葬。这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古代葬俗的起源与象征意义,以及古人对生死、灵魂与归宿的神秘认知,同时也能解释为何至今我们难以找到先秦时期帝王的墓葬。
一、《山海经》等文献中“浴于渊”的记载与解读
从字形演变来看,“浴”在楚简中本义为“山谷之水”,暗合阴阳交界之地;在秦简中引申为“祛除污浊”,与祭祀净化的重生仪式相关。这种通过水体、神话及字形演变交织出的葬(冥河)、消失(神性湮灭)、重生(化生循环)三重意涵,折射出先民对生死界限的浪漫化认知。
(一)颛顼所浴
《山海经》:“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颛顼是上古时期的重要帝王,其“浴于沈渊”的记载,可能暗示沈渊是颛顼的归葬之地。这一推论可从《水经注》“颛顼葬于封渊”的记载得到佐证:“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丘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古人认为水渊具有净化灵魂的作用,颛顼选择沈渊作为归葬之地,或许是为了让灵魂得以净化,回归天地之间。这种观念在古代文化中极为常见,水被视为生命之源,也是灵魂的归宿。值得注意的是,颛顼死后化为“鱼妇”的传说,正是通过“浴”(水)完成生命转化的典型案例。
(二)舜所浴
《山海经》:“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所浴也。”舜是中国古代的圣王之一,其归葬之地被记载为少和之渊和从渊。这种记载表明,舜的葬地与水渊密切相关,象征着其灵魂的安宁与永恒。舜作为道德的化身,其葬地的选择也反映了古人对道德与灵魂的尊重。这种水渊葬俗与四川地区出土的船棺文化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三)羲和浴日于甘渊
《山海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是帝俊之妻,生十日,其浴日于甘渊的记载,可能暗示甘渊是太阳的“洗礼之地”。从象征意义上讲,甘渊可能是太阳的“归葬之地”,象征着太阳每日的重生与永恒循环。这种记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理解,将太阳的升起与落下视为一种生死循环。类似地,在“浴日”“浴月”神话中,十日被羿射落九日,象征神性的消逝;而常羲浴月则模拟了月亮的周期性复活。
(四)昆吾之师所浴
《山海经》:“又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昆吾之师的归葬之地被记载为白渊,白渊的“白”象征洁净与神圣。这种记载表明,白渊是昆吾之师的灵魂归宿,象征着其功绩与德行的永恒。昆吾之师作为上古时期的重要人物,其葬地的选择也反映了古人对英雄人物的纪念。这与鲧“沉羽渊化玄鱼而生禹”的传说一样,都是通过“浴”水完成生命转化的典型案例。
除了《山海经》,其他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这些记载进一步印证了上古人物归葬与水渊的关联。
(五)《穆天子传》记载黄帝葬于六大水渊
《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这段文字提到黄帝的宫殿位于昆仑山,而雷公丰隆的葬地也在此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中重要的神山,被认为是众水之源,象征着神圣与权威。黄帝作为上古时期的伟大领袖,其葬地与水渊的联系体现了古人对水的崇拜以及对祖先的神圣化。这与《山海经》中“浴渊”的记载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二、四川地区船棺文化与浴渊的关联
船棺葬是先秦巴蜀地区盛行的丧葬习俗,其形状与舟船相似,体现了巴蜀地区先民“以船为家”的生活观念。这些考古发现与《山海经》记载形成了惊人的呼应。
(一)考古发现的佐证
成都商业街船棺遗址(战国时期)由两船棺和十五独木棺组成,棺木用桢楠木凿成,其中最大的船棺长达18.8米,宽1.7米。墓坑上的“前朝后寝”制度国内首次发现,出土了数百件精美漆器,还有大量巴蜀符号。青白江双元村船棺墓群(春秋到战国时期)有近200座墓葬,既有小型普通船棺墓,也有大中型船棺墓,出土上千件精美青铜器。蒲江船棺墓群(战国时期)葬俗独特,多为小墓,船棺形体较小,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什邡城关墓地(春秋末期到西汉)包含多种墓葬类型,出土遗物以陶器、青铜器为主。这些船棺遗址与三星堆遗址等共同构成古蜀地区文明的重要部分,而古蜀地区文明正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商业街船棺遗址发掘现场(图源:《走马锦城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多地出土的船棺中发现的羽人划船图案等与水相关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反映了巴蜀地区先民的生活场景,还体现了他们对灵魂归宿的神秘想象。这些元素也是华夏上古文化的重要元素,与《山海经》“浴渊”记载形成了完整的文化证据链。
(二)船棺葬的起源与象征意义
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川盆地江河密布,舟船是巴蜀先民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工具。船棺葬的出现,可能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投射,体现了巴蜀先民对水的依赖和敬畏。这种生活习俗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尊重。
灵魂归乡的象征:巴蜀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会返回祖先的发源地。船棺作为“送魂”的交通工具,象征着灵魂的归乡之旅。这种观念与《山海经》中“浴于渊”的记载不谋而合,都体现了古人对灵魂归宿的神秘认知。在《蜀王本纪》中,李冰命名“天彭阙”为“亡者所过之处”,恰与这一观念形成地理呼应。
开明王室船棺,出土于成都商业街(图源:成都博物馆)
(三)船棺与水渊结合的文化含义
船棺葬的习俗与《山海经》中“浴于渊”的记载存在深刻联系,水渊在古代被视为灵魂的归宿,船棺则作为灵魂的载体,将死者送往水渊,象征着灵魂的净化与重生。这种葬俗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灵魂与归宿的神秘认知。《道德经》第6章以“浴神不死”喻指天地之根,将水渊比作孕育万物的“玄牝之门”。其注释指出“浴”本义为“有水的深谷”,兼具洗涤与包容的双重性。而在命理学则认为“渊”属水,特性为“润下、包容、潜藏”,对应人性中的智慧与适应性。这与《山海经》中浴渊人物(如舜、颛顼)的圣王特质形成互文,暗示水渊作为德行淬炼之地的象征意义。
三、几点推测
结合《山海经》中“浴于渊”的记载、其他古代文献的相关描述以及四川地区出土的船棺文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测:
(一)上古时期重要人物的归葬之地与水渊之间存在深刻关联,这种关联源于古人对水的神秘认知,认为水渊具有净化灵魂、赋予重生的力量。
(二)船棺作为灵魂的载体,将死者送往水渊,象征着灵魂的归乡与永恒。这种葬俗不仅反映了古代巴蜀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生活习俗,还体现了古人对生死、灵魂与归宿的神秘认知。
(三)“浴”字在《山海经》中的多重象征意义——葬(冥河)、消失(神性湮灭)、重生(化生循环)——与船棺文化共同构成了上古葬俗的完整图景。
(四)通过对《山海经》与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葬俗的起源与象征意义,以及古人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思考。这一研究也为寻找先秦帝王墓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相信这一系列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为我们理解华夏文明的深层结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我们探索华夏文明起源地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编后语:“史海探秘”栏目发布的文章,供学界交流探讨,并非定论,欢迎专家学者撰文参与讨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宋 翔〔历史学者,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任《成都商报》记者、成都电视台制片人、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等)导演、北京腾提度文化传媒副总裁〕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