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区
青白江历史渊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是闻名世界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的重要节点。6400年前,以香果树为代表的原始森林在青白江区祥福镇域大面积形成,伴生了“雀巢文化”;据2002年成都考古队对青白江区大弯“新河遗址”的勘查考证,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早期遗址,距今有4500年左右,是成都平原迄今发现历史最悠久的人类居住遗址之一。境域一直为川北交通要道,汉代便形成了以城厢镇为中心的汉古城格局;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屯兵古镇弥牟,留下“旱八阵图遗址”。
据《史记》记载:早在旧石器时代,处在成都平原的青白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青白江地区已形成聚落,商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316年)为古蜀国属地,秦朝(公元前316—206年)为秦国蜀郡属地,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为广汉郡新都县、犍为郡牛鞞县属地,三国至隋(公元220—618年)为金渊郡白牟县、金渊郡金渊县属地,唐至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618—1056年)为金堂县、金水县属地,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6年—1950年)为金堂县属地(城厢镇为金堂县县治所在地)。
1997年,青白江区祥福镇甘泉村二组出土一株长27米、最大直径1.7米的乌木,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鉴定,该树种为香果树,距今6400多年。目前,该乌木陈列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览。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青白江是成都市汉墓分布最集中的区县之一,出土有东汉青铜马、虎熊龙凤座、人马陶灯、汉代摇钱树、画像石棺、春秋蜻蜓眼项链、战国兽面纹带鞘铜双剑、春秋战国船棺等大量文物精品,境内拥有著名的旱八阵图古遗址,明教寺觉皇殿、文庙、武庙等古建筑,川北最大清真古寺,四川省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县级最高学府绣川书院,川西第一客家庄园曾家寨子,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珍专祠等。
青铜马 东汉,国家一级文物,迄今为止全国出土汉代青铜马中体积最大的一匹,青白江博物馆镇馆之宝。1987年出土于青白江区大同镇战斗村三组。体高1.43米、长1.2米、宽0.55米,由头、颈、前身、后身、尾、四足九部分构成,其体魁腰壮,两耳迎风,双目圆凸,呈站姿,刚健有力,威武雄健。
虎熊龙凤座 汉代,二级文物,1996年出土于大同镇跃进村5号墓。此组塑像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的玄武替换为熊,四种神兽连成一体。该陶塑构思巧妙,在中国汉代随葬器物中比较罕见,具较高考古、艺术研究价值。青白江凤凰湖因此物而得名。
明教寺觉皇殿位于青白江区城厢镇,据《金堂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正元日。该建筑座北朝南,占地407平方米,殿宽18.65米、进深17米、通高8米,面阔5间,进深4间。殿内尚存毗卢遮那大佛一尊,据传为缅甸匠人所塑,原有明代万历年造高1.67米、口径1.15米大钟一口。明教寺觉皇殿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属明代典型木结构古建筑,为研究成都市古代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现寺已毁,仅存觉皇殿,198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 位于青白江区城厢镇粮站内,始建于北宋嘉裕二年(1035年),清代中叶重修,现仅存大殿一重。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重檐九脊式屋顶,覆以绿色琉璃瓦,屋面四角起翘明显,寓灵动于庄重之中。该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是研究古代建筑工艺较好的实物资料,198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庙 位于青白江区城厢镇中学内,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现仅存其正殿一重殿宇,整个建筑通高12米,面阔5间,进深为3间,木结构抬梁式屋架,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覆以绿色琉璃瓦。该武庙正殿为区境内保存较完好的古代建筑之一,198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绣川书院 位于城厢镇东街,原名金堂书院,为四川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县级最高学府。书院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建筑面积1969平方米,共四进院落,一、二进为庭院,三进为外讲堂,四进为内讲堂。始建于宋代,原址在城厢镇西街,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金堂县令陈舜明将其从西街迁建于现址。清乾隆年间,金堂县令张南瑛根据附近绣川河之名更名为绣川书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