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
张述:字绍明,北宋遂州长江县长滩镇(今大英县隆盛镇)大峰山人。其父张献可,为县内乡贤。张述幼小聪颖,勤奋好学,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初调咸阳县主薄,继改大理寺丞,寻迁太常博士。历通判延州,知泗州,皆有政迹。后以尚书职方员外郎为江、浙、荆湖、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铁钱事,行至万州病卒。张述平生慷慨喜论事,著有《张员外奏疏》,今轶,《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三篇。张述是大英县唯一进入了《二十四史》列传的人物。《宋史》赞扬张述云:“人臣之职,当奋不顾身,而庸人怯于国事则噎咽而不语,若吴越肥瘠之于不相干。入张述者,其亦忠且果矣。”
端秀(1843-1913):字思尹,一字午君,满族,正白旗籍,世居长白山,后随旗人入川,定居成都。工人物,尤善画仙佛像。画马最神妙,有曹霸、李公麟之目,而画竹亦工。他于清光绪六年(1880)八月至光绪八年五月;光绪九年十二月至光绪十二年五月;光绪十二年十一月至十八年闰六月;光绪十八年十一月至十九年八月;光绪二十年十月至二十三年十月,断续五任蓬莱县丞(副县令,从七品官衔)。是在蓬莱任县丞届数最多、总计时间最长、民间反响最好的吏员之一。蓬莱镇自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设县丞,至清光绪年间,共有上百人任县丞,其中晚清端秀在蓬莱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事迹在民间有口皆碑。端秀为官清正廉明,体察民情,在佐治蓬莱期间,曾向士绅募款和集烟赌罚金美化蓬莱环境,并在蓬莱镇渠县街修建龙神祠。龙神词仿宫殿式建筑,亭、园、厅、廊,都很别致美观,一如画苑宫廷。龙神词后蝉山小亭,是端秀设计募资而建。画栋雕梁,彩檐高琢,十分壮观。凭栏眺望,可览全镇镇容及山水风光,真是“蓬莱胜景有十二,集中蝉山一小亭”。
陈寿庵(1863-1933):名顺明,号振远,大英金元人。自幼颖悟敏捷,喜读经书,研究医典,且习武艺。乡试,初中文举,后中武举。曾跟乡贤苏福应学医,专心致志。青年时,医术已为乡人所赞许。后以中医内外科、正骨术名噪蜀中。常骑马奔走于遂宁、蓬溪、三台、南充等县之间,为患者治病,有“听到过山岭,病情好几分”的赞语。凡求治者,不怕路遥黑夜,不分贫贱富贵,均往诊治。若遇穷苦之人,还有送诊赠药之举。
清光绪十八年(1892),寿庵行医至北京,时光绪帝身患疮痍,御医久治不愈,朝廷悬诏招医。寿庵应诏为光绪帝治病,月余治愈,传诏赐官阶,留太医院供职。居朝之日,颇得慈禧、光绪赏识,多次召寿庵入宫切脉,官府文武病患及妇婢怪疾求医甚多。他居朝日久,见宫内政治气候莫测,一不留神都有招来横祸的危险,加之他秉性刚直、豪爽,不乐仕进,故以“家远、妻弱、子缺”为由,多次上疏离京得允,遂去津、广,受广东道台沈寄缘器之为婿,后在上海丽水坊设馆行医。他博学多才,凡辞章、书法、金石、珍宝、医卜、星相无所不究。他颇具爱国热情,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鸦片流毒致使国弱民穷,研制出“百补精神戒烟丸”畅销京、沪等地。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投身“北伐战争”,为救国救民付出辛劳。素倡“留钱财于后毁后人,留艺德于后兴后人”的家纲,虽长处名城闹市,望重业兴,然积蓄存款,乐意投资京沪铁路董事会和培养乡人求学。年近古稀从渝返乡,设馆于遂宁县顺城街行医。开业时,时人赠以“青年入院曾医国,皓首还乡再活人”的贺联和“海上神医”、“井泉乡”、“仙手复兴”等锦旗和木匾,医誉满城乡,求医者络绎不绝。他因子早逝,于民国22年(1933)仲夏忧郁成疾卧床半载,同年冬去世,终年71岁。其长孙陈清平遵祖父遗嘱,费20余年光阴辛勤不倦,苦研医书、药物,结合祖传经验,以三言、七言诗体撰有《本草药性》《灵鸭经方》两书稿10余卷,后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寿庵墓亦被掘毁,唯象牙朝笏存世。
张治平(1905—1945):男,汉族,大英隆盛人。1921年,考入遂宁县第三师范学校。1924年,考入四川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32年秋归国,被安排到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任秘书。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在卢沟桥发动兵变,多次请缨要求从军抗日,获准后被安排到四川省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官。1942年夏,任国民革命军21军30师政治部主任兼副师长,佩大校军衔。率领部队与日军纠缠,转战于湖北长阳、巴东、宜昌一带。1944年春节之际,代表30师回重庆汇报部队因人员牺牲太大,请求补员和增派物资等问题,经上级批准第一次回乡与家人团聚。1945年春,30师被两倍于己的日军包围。在完成牵制敌人,给大部队构成对敌包围的任务以后,他率部突围,在敌机对突围部队实施轮番轰炸时壮烈殉国。1946年7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授张治平为少将军衔。同年,乡人在隆盛镇犀牛山为其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作纪念。
尹体乾(1911—1951):男,汉族,化名尹向汤,大英蓬莱人。1929年,毕业于成都西南公学(后天府中学)。1931年,在川军24军军士队受训。1932—1934年,任蓬莱镇团务队队长。1940年秋,与县内名师岳子阳等积极筹措,创建县立初级中学蓬莱分校(今大英中学蓬莱分校)。1941—1949年任蓬莱镇镇长。1948年9月,在成都祠堂街东方书社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奉上级党组织指示,以“联防自卫”名义,组织联防自卫武装1600人迎接解放。12月4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北军区第六纵队,任司令员。1950年春,到川北军政大学学习。同年秋,任蓬溪县人民政府工商科科长。
曹吉熙(1910—1933):男,汉族,大英回马人。1929年,毕业于回马小学,考入蓬溪县中学读书。加入进步组织“益智社”。1931年夏,加入共青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蓬溪县特支将“益智社”改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互助社”。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刊,发动同学在回乡的路旁书写、张贴革命标语,配合县中校党组织领导师生及校外部分群众的反日示威游行。1932年,受聘到回马小学任教,与李隆坡、柏勋等组织“反帝大同盟”,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发动和支持群众同地方恶势力斗争。利用晚间在射洪柳树、遂宁桂花、新桥等地的石岩上以“涪江第一支队”和苏维埃联邦政府的名义刻写、张贴革命标语,还常到回马、康家的茶馆、酒店发表演讲,宣传抗日,抨击时弊。为让更多的农民子弟上学,把庙宇改作教室。冬季,红四方面军不断扩展,敌人惊恐不安,派军警特务四处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1933年10月,在回马被捕。同月28日,在蓬溪县城西门口慷慨就义,年仅23岁。
陈长华(1906—1985):女,汉族,大英蓬莱人。1950年任村妇女委员。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1978年,先后任高级农业社社委会委员、党支部委员、副书记、书记、乡党总支委员等。1956年,从事棉花高产试验,实现皮棉亩产74千克,最高亩产达120.4千克,名冠蓬溪县。1959年,百亩棉田创亩产101千克高产纪录。1957年和1960年两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先后受到国家主席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接见。1958—1962年,多次出席四川省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和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62—1985年,历任蓬溪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县政协委员。
王精益(1915—1986):男,汉族,大英河边人。1943年,从事农耕,酷爱种棉。1945年,他种植的棉花亩产达20千克,比一般植棉户多出5千克。新中国成立后,动员18户农民自发组建第一个互助组。他种的1亩棉花,收皮棉55千克,是蓬溪县棉花亩产的3倍。第二年达到83千克,被评为西南地区的植棉模范。195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植棉实验创造出“苗期促进—蕾期控制—花铃期促进配合控制”的棉花栽培新技术,率先突破皮棉亩产百斤大关,实现亩产皮棉56.2千克,试验田亩产103.2千克的佳绩。1954年,把3个互助组、40户农民组建为全乡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把13个初级社组建为全乡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遂宁行署取名为“星花高级社”。1958年,星花高级社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单位”,王精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8年,任星花村党支部书记。1960—1967年,任星花人民公社副主任、党委副书记,蹲点星花大队,战胜三年自然灾害的各种困难,再创棉花高产纪录,棉花大面积亩产由67千克上升到111.3千克,试验田达到160千克。其经验在全省推广,连续3次出席全国劳模大会。1966年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庆典。1971年,积劳成疾,患结核和乳腺癌,领导劝他休息治疗,他均婉言谢绝。1976年,四川省委书记亲临星花看望,对其表示肯定和赞扬。1980年退休,任星花大队植棉技术顾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