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徐氏泥彩塑。
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非官方称呼也叫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出现于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首创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是人类发明最早的小口径钻井技术,与西方绳式顿钻钻井原理相同,但比西方早750多年,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卓筒井古老的深钻汲制工艺保持了宋代卓筒井钻井、制卤、晒卤、(滤卤)、煎盐的制盐工艺流程。大英境内存有9灶41口为样的盐井,分布在关昌、青木、快活岭、三兴、吴家桥、青和六个村方圆6千米范围内,而卓筒井镇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完整地保存着钻井、取卤、制盐的原始工具和设施。1991年,卓筒井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氏泥彩塑:产生年代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用黄泥、 黏土、就地取材、先绘画设计、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白坯完成待干,修补后,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纹,上彩贴金,开相至完成,整个过程以传统技法完成。徐氏泥彩塑作品在各旅游景点及宗教寺庙极受欢迎,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象山花锣鼓、蓬莱大乐、耍旱龙、谢氏根雕。
象山花锣鼓:又称“花花锣”“耍耍锣”,是四川古代特色的音乐,创始于清朝,花锣鼓的乐器由大锣、大鼓、大钵和四个马锣组成,演出灵活,节奏跳跃。2007年3月,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开展花锣鼓的原始乐谱收集整理工作以来,已收集到曲牌92个。
“蓬莱大乐”:又称“川中大乐”,被誉为“巴蜀文化精品”“东方神乐”。2007年3月,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蓬莱大乐”以大英县蓬莱镇为中心,分布于大英县、蓬溪县、射洪县、中江县,主要分布于蓬莱镇辖区内,在蓬莱镇建筑中的宫庙修建历史上和一些文献记载上,蓬莱大乐是明末清初(1630-1655)产物。大乐之所以称“大”,一是乐器大:大大钹每副5公斤,大盆鼓直径为0.7公尺;二是乐队大:其编制为大盆鼓一面,大大钹十副,中在钹二十副,大马锣十个,正规乐队共121人。
耍旱龙: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大英县卓筒井镇为干屏村龙王庙及卓筒井镇周边地区民间龙舞。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耍旱龙的道具有石雕龙王,竹编七节龙或十节龙,竹编龙头。
谢氏根雕:根雕,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遂宁大英县蓬莱镇的谢主正是“谢氏根雕”传人,是能“化腐朽为神奇,赋枯木予灵魂”的民间艺人。“谢氏根雕”传承数代,作品线条流畅、虚实适当,在选料、构思、雕琢、抛光等各道工序及工具的使用上都别具特点。该工艺经过百年的雕琢和沉淀,已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2023年4月,谢氏根雕,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