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3季】第5集 韦庄的成都岁月
韦庄的成都岁月
【小剧场】
一老者吟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清风阵阵,锦水汤汤,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看着一派太平景象,嘴里吟诵着对江南的思念。
彼时,一生飘零的花间派词人韦庄,正在蜀地度过人生最安稳的日子,不仅衣食无忧,还完成了年少的壮志。可谓是十年锦城,柳暗花明。
【版头】
在晚唐五代,花间派词人韦庄与温庭筠齐名,时人称之为“温韦”,但同为花间派词人,韦庄细腻清丽的诗词中却藏着无限心酸,饱含着血和泪,这与韦庄的一生息息相关。
韦庄生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走向了穷途末路。一生以“匡尧舜”“重筑太平基”为宏大抱负的韦庄陷入了内心的苦苦挣扎:长安无法继续待下去,中原大地军阀杀戮剽掠,唯有西蜀王建优待文人,“士人多欲依建以避乱”,蜀中文人才子荟萃。
天复元年(901年)春,带着背离王室的愧疚,带着彷徨和忐忑,66岁的韦庄踏上了入蓉之途。
然而韦庄没想到,王建统一两川之后,蜀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姓生活安定。到达汉州(今四川广汉市),和平景象让他大为吃惊。此处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这改变了韦庄对蜀地的看法,在人生的分叉口,他看到了一丝憧憬。
韦庄在成都的前七年有两大功绩:一是阻止王建以“为祖上报仇”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了蜀内战乱;二是识破了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诡计,消除了来自外部藩镇的战争阴影。907年3月,朱温建后梁国,大唐灭亡。韦庄率官吏民众拥戴王建即皇帝位。
韦庄为王建扩大巩固地盘、建立前蜀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政治地位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天复六年(906年),为西蜀安抚使;次年升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拥戴王建登基后被委任宰相,前蜀开国制度多出其手。
一个66岁的老人应聘到西川幕府,本想安度晚年,居然还能于73岁时在前蜀当上综理万机的宰相,也算是大器晚成了,这恐怕是韦庄到成都时不敢想象的。
人生境遇的变化体现在他的诗作中。韦庄曾游览浣花溪,写过一首《乞彩笺歌》,“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此时的他自信满满,风格一改入蜀前的消极低迷。“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碧山岳罗星斗。开卷长疑雷电惊,挥毫只怕龙蛇走。班班布在时人口,满袖松花都未有。”诗歌色彩明快,其豪放颇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势。
在成都的十年,韦庄不仅当上宰相,位极人臣,他对四川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他仕唐尊前辈、举遗贤,入蜀时,不少名士联袂同归,如毛文锡、牛峤等就与他同时入蜀。
韦庄特别崇拜杜甫,是第一个为杜甫兴建草堂的人。到成都后的第二年,韦庄在浣花溪寻得杜甫当年住过的旧址,见长久无人居住,遍地乱草丛生,所幸柱石还在,于是请人铲草修屋,在原来的基础上很快盖起了一个新的茅屋。由屋及人,经过100多年的风雨,诗人之心前后照应,犹如故交相会。韦庄的弟弟韦蔼把韦庄的诗编成集子,取名《浣花集》。
韦庄的最后十年,四川安定富足的生活抚慰了漂泊的心灵,他不再把诗当做“言志”的工具,更多是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创作重心也由前期大量的“言志”诗,转向创作应歌娱人的词。
韦庄游历了蜀中的很多佳山胜景,蜀中特有的风物信手拈来,足见他对四川文化的熟悉和喜爱。在《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一诗中,他用灵心善感的笔触,把锦江暮春风物写得历历在目。
韦庄也创作了大量的“家事亲情诗”,由一个感伤国事的儒生变为一个闲淡无求的文人。《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描写昼长人静的闲适生活,抒发人情易老、逝水流年的感伤。
由此,他与温庭筠一起成为花间词派成就最高的代表,确立了“花间派”在五代词坛的重要地位。
前蜀武成三年(910年),韦庄逝于成都花林坊,终年75岁。韦庄留有绝笔诗《闲卧》:“谁知闲卧意,非病亦非眠。手从雕扇落,头任漉巾偏。”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想到的不是昔日的雄心壮志,留恋的目光聚焦在了身边日常,颇有些看破红尘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