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
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四川南向门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攀枝花市现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3区2县,俗称“有米有盐(米易县、盐边县),有东有西(东区、西区),天时地利人和(仁和区)”。攀枝花市幅员面积7440.398平方千米,2015年户籍人口111.66万人,常住人口123.56万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144.25亿元。
攀枝花在全国位置图(来源:攀枝花市情网)
城市由来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
攀枝花村名最早见于地图是1940年4月出版的《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同年6月,地质学家汤克成到攀枝花村调查, 1942年提交《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这是官方第一次获得发现攀枝花铁矿的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第一次地质普查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有大型铁矿。1956年2月27日,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地质普查情况,提到了攀枝花式铁矿(含钛钒磁铁矿)。同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
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签发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批准开发攀枝花的设想。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攀枝花全景图(图片来自网络)
建置沿革
攀枝花建市时间虽短,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在2000年以上。由于辖境先后从四川、云南两省5县划入,各地建置沿革不同,境土隶属关系复杂,建市后境域变迁也较大。
攀枝花建市后,所辖区域逐渐增大。1965年8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渡口市最初划定的区域范围是:云南省楚雄专区永仁县原辖的仁和区18个公社、大田区9个公社,丽江专区华坪县大兴区的7个公社,三阳区的3个公社,四川省西昌专区盐边县同德区和务本区各2个公社,会理县红格区的2个公社共43个公社。
此后,市辖地区又有3次变动: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永仁县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涧、大麻塘、小石桥3个生产队)和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1978年7月,四川省决定将会理县红格区所属的红格、新九、猛新3个公社,和爱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市辖。同年10月,四川省报请国务院批准,将西昌专区之米易县和盐边县,划归渡口市辖县,市辖区域面积增至7434.40平方公里。
攀枝花行政区划图(来源:攀枝花市情网)
名称来历
攀枝花,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攀枝花是因国家三线建设建立起来的一座移民城市。20世纪60年代,中央决定将攀枝花作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毛泽东力主并亲笔批示建设攀枝花。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1965年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1987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攀枝花市在同纬度地区中是一个独具南亚热带风光的城市,市区内到处生长着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树(木棉花树,又称为红棉树、英雄树),攀枝花市因此得名。
金沙江畔攀枝花开(来源:攀枝花市情网)
主要特色
攀枝花资源高度富集。攀枝花是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攀枝花是国家重点水电基地,境内的二滩水电站是中国在20世纪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攀枝花是中国钒钛之都,钒保有储量居世界第三,钛保有储量居世界第一。
攀枝花是“中国苴却砚之乡”,苴却砚原石2077万吨。
攀枝花是中国阳光城,一年四季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孕有“阳光花城,康养胜地”。
攀枝花天然苏铁林与恐龙、熊猫并称“巴蜀三宝”。
市花 市树
市花:攀枝花
攀枝花(图片来自网络)
市树:攀枝花树
攀枝花树(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攀枝花市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2.攀枝花市情概况,攀枝花自然概况,攀枝花市情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攀枝花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