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
宜宾,位于川南,襟连巴蜀,势控滇黔,怀拥金岷,总领长江,为西南腹地战略重镇,素有“西南半壁”之称。早在三千多年前,宜宾一带就有僰人聚居。秦初置僰道,汉始元元年即设郡治,梁大同十年改称戎州,宋政和四年始称叙州,自宋初改“义宾”为宜宾。1950年设宜宾专区,1978年设宜宾地区行署,1996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两千多年来,宜宾以厚重历史底蕴,独特区位优势,富集自然资源,多彩地方文化,绮丽秀美山川,淳朴民风民俗闻名于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宜宾全景(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一、地理条件优越
宜宾市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南缘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2000年时,市境东邻四川省泸州市,南接云南省昭通地区,西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连四川省自贡市;在市辖8县2 区中,除长宁外,其余7县2区与省内省外3市1州、1地区,共14个县(区)、59个乡镇接壤,边界线总长1196千米。其中,与云南省昭通地区5县20个乡镇接壤地带边界线为469千米。
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驻地宜宾城位于市境中部偏西北。以宜宾城为中心,东到市境最东端兴文县大河苗族乡九龙山,距离约91千米,南到市境最南端筠连县高坪苗族乡白腊坪约104千米,西到市境最西端屏山县屏边彝族乡菜子坪约98千米,北到最北端宜宾县合什镇合江村约66.3千米。市境东西最大横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50.4千米。2000年时,全市地域面积13283平方千米,占四川全省地域面积的2.33%。
宜宾市地标广场(图片来自:宜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宜宾市境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大斜面上,西为大小凉山余绪,南属云贵高原北坡,东北接四川盆地盆底丘陵,东南侧为盆东岭谷区,整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形成西南高、东北低态势。市境最高点屏山县老君山主峰,海拔2008.7米;最低点在江安县金山寺附近长江河谷,海拔236.8米,相对高差1771.9米。
宜宾市境地貌以丘陵和低中山地为主,主要类型为山地、丘陵、平坝。山地面积6179.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6.6%;丘陵面积6007.3平方千米,占45.3%;平坝面积1075.4平方千米,占8.1%。
宜宾地处东亚中纬度的四川盆地南部,属中亚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浅丘河谷地域兼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整体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各季节特征是:春季回暖早,常有冷空气影响;夏季温湿高,雨量集中多暴雨;秋季迟、降温快、绵雨多;冬季温和霜雪少;秋、冬季云雾多。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宜宾的四季分配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等特点。境内四季热量丰足,年平均气温17.5℃左右。全年最热月7月平均26.5℃,最冷月1月平均7.5℃。市境年平均降雨总量1142.6毫米。年日照时数1073.7小时。宜宾属冬暖少雪区,海拔700米以上的西南山区,几乎每年有一次程度不同的降雪,600米以下浅丘、平坝降雪频率为年平均0.2次。宜宾市境无霜期年达335~355天。宜宾属全国小风区,主力风为西北风,东北和西北偏西风次之,各月平均风速1米/秒~2米/秒,全年静风率达40%~60%。春季强寒潮、夏季强对流的雷雨天气常伴有瞬时风速≥17米/秒,即8级大风,极大时可达12级左右。
宜宾风光(图片来源:中国图库)
宜宾境内共有大小河溪600多条,而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82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7条,即金沙江、岷江、长江的宜宾段和南广河、长宁河、越溪河、西宁河;500~1000平方千米的4条,即箭板河、黄沙河、古宋河、宋江河。金沙江由西南向东,岷江从西北向东南在宜宾城区合江门汇合,长江从此向东横贯市境中部偏北流入泸州市境。其他河流以三江为主干,或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呈不对称的南多北少分布。2000年时仍有内河航线800余千米。河网密度为0.4千米/平方千米。
二、文化底蕴厚重
宜宾历史悠久,在距今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市境已有人类生息。在公元前三四千年时,已有氏族部落出现,进入原始渔猎和农耕生活阶段。战国时(前475—前221),市境大部为僰人所居。至战国后期(约前250)纳入秦国蜀郡。市境东部今江安及长宁大部原为巴国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后则属秦国巴郡。至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今市境地域已全部纳入犍为郡。
2018年9月19日,宜宾举行建城2200周年大会(潘认若 摄)
宜宾市境建置的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为僰道。“僰道”一词始见记载于《史记·西南夷列传》,系事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汉书·地理志》列僰道县为犍为郡下首县。其后《宋书·州郡志》、《旧唐书·地理志》等多从“汉县”之说。《华阳国志·蜀志》记有僰道“高后六年(前182)城僰道”,或认为高后前已建县。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则明确记为汉武帝建元六年“置僰道县”。至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则又记“宜宾县,本僰侯国,秦曰僰道”。明代嘉靖本《四川总志》,清康熙、光绪《叙州府志》、嘉庆《宜宾县志》均记僰道为“汉建元六年置县”。近人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蜀志”对“僰”注为“秦服僰侯,置僰道县。汉置犍为郡治僰道”。1996年,成都地图出版社出版《四川省志·地理志》“政区建置沿革”第一节“明代以前四川政区简述”记“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分置巴郡与蜀郡”,蜀郡已辖有成都、僰道等15县。在该书54页第二节清代四川政区第三目“下川南永宁道”下记为“叙州府,秦置僰道县”。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图集》秦部分未列僰道县,汉“益州刺史部北部”方列出僰道县。注存两说以备探讨。有“秦置僰道县”说。西汉末王莽新朝时,僰道短期称为“僰治”。至北周保定三年(563)改称为外江县,隋大业三年(607)复名僰道县,直到宋政和四年(1114)更名为宜宾县,沿用至2018年7月(201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县,设立宜宾市叙州区)。
2018年9月19日晚,鞠萍、韩乔生、彭坤在“长江首城 锦绣宜宾”建城2200周年文化联谊活动上朗诵诗歌《万物之宜 宾至如归》(蓬州闲士 摄)
2018年9月19日晚“长江首城 锦绣宜宾”建城2200周年文化联谊活动节目《茶山谣》(蓬州闲士 摄)
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今宜宾城已为犍为郡郡治,市境地域全属犍为郡,各县(区)分布于郡辖僰道、江阳、南广3县。东汉时,犍为郡北移武阳(今彭山县江口镇),市境各县(区)分属犍为郡、江阳郡、朱提郡、越巂郡。至南齐时(479—502)犍为郡复设僰道,宜宾又成为郡治所在。此后,宜宾在南梁及北周时为戎州治,隋为戎州、犍为郡治,唐为戎州治,五代前后蜀时仍为戎州治,宋代为戎州、叙州治,元为叙州路治。明代设立叙州府后,已领有除屏山、江安2县之外的今市辖各县(区)地。清代,除江安县外皆为叙州府所辖领。民国24年(1935),宜宾设为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之后,除屏山归第五行政督察区、兴文东部归第七行政督察区外,今各县(区)地皆为第六行政督察区所属。1957年3月屏山划入宜宾专区,1960年7月兴文东部划入宜宾专区。至此,今市境各县(区)地皆为设于宜宾城中的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领属。1978年4月四川省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建立,领有市辖各县(区)地域。1996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宜宾撤地设市。至2000年,宜宾市辖有翠屏区及宜宾、南溪、江安、长宁、高县、筠连、珙县、兴文、屏山等9县。各县(区)共领有107镇、97乡、8街道办事处,其下有村(居)民自治组织2967村委会,385街道居委会。
2018年9月19日晚,雅坤、张益闻、郭旭东在“长江首城 锦绣宜宾”建城2200周年文化联谊活动上朗诵诗歌《大城之舞 惊鸿一瞥》(蓬州闲士 摄)
三、自然资源富集
宜宾的资源富集,集中展现在五方面。
一为水资源优势。年水量2430.3亿立方米,2000年人平水量47798立方米。宜宾地域面积占四川全省2.33%,但拥有水量占四川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4.37%。全境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20.48万千瓦(界河只计一半)可开发量为353.60万千瓦。
宜宾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二为矿产资源优势。市境已探明主要矿产17种,具有大型开采价值的矿种有煤、天然气、硫铁矿、石灰石、岩盐等。其中,煤炭储量53亿吨,保有储量41.4亿吨,占四川省保有储量的53%;天然气储量600亿立方米;硫铁矿保有储量6.17亿吨,占四川省保有储量的71%;岩盐储量超过100亿吨;石灰石保有储量4.63亿吨,在省内位居前列。
宜宾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三为野生植物、动物资源优势。2000年,宜宾市林地面积39.02万公顷,占市境土地总面积132.98万公顷的29.34%,平均数高出全省一倍多。20世纪80年代查明,市境有乔灌木86科、205属435种,竹类13属59种,园林绿化、观赏花卉310种。90年代查明,野生植物的中高等植物即有5000余种。野生植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珙桐、光叶珙桐、树蕨、银杏、伯乐树、红豆杉等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2种。竹荪是市境特有食用植物。油樟树年产樟油占全国总产量的70%。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珙桐(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市境野生脊椎动物众多,1989—2000年调查,共达432种,加上鱼类261种,宜宾拥有种类占四川全省拥有种类的48.25%。宜宾的动物资源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四川山鹧鸪、黑颈鹤、豹、云豹、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等8种,占四川省国家一级野生动物保护品种32种的25%;列为二级的共有44种,占四川省国家二级野生动物保护品种101种的43.56%。
四川山鹧鸪(图片来自网络)
四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宜宾市境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以兴文石海洞乡为代表的川南喀斯特地域,具备世界级地质公园特有魅力。市境林地以竹类分布密集在四川省内成为一大特色,5.05万公顷的竹林和其中1.20万公顷的毛竹成片林,塑造了“竹海”风景名胜。6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溪、240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以及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长江、金沙江、岷江宜宾段等形成了宜宾独有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壮观地理环境和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特有风貌。众多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旖旎风光,构建了宜宾一批知名旅游景点。真武山古建筑群与夕佳山古民居,珙县僰人悬棺,长宁河与三江湖,越溪河与黄伞汉墓群,横江河和石城山及其岩墓群,蜀南温泉,巡司,古楼峰丛,屏山老君山,八仙山,龙华古镇,兴文、珙县、筠连的苗乡风情,珙县隘口石坊等,各具诱人特色。宜宾有国家级旅游资源6处、省级27处。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0年有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多个。另有五粮液企业文化园林,以及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和江安原国立剧专遗址等独树一帜的抗战文物遗存,从多方面丰富了宜宾旅游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蜀南竹海风光(图片来源:新华网)
江安夕佳山民居(图片来自:宜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五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宜宾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主要融汇于三个层面,即有利的“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单元结构,为市境优良的水质和大气质量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证;热量丰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适宜、雨热同季等气候条件和占全境土地总面积80%以上的106万多公顷土壤以及相对保存较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了广阔的生物带和众多品种的生态农业基地;90年代以来持续开展的拥有55.33万公顷基地的大林业开发,2000年已累计建成2.79万处工程的水利建设,多处农业生态保护区、林业生态保护区,“百里绿色长廊”工程等的兴建,大大改善了生存条件。2000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34.65%。宜宾留住了青山、绿水,也努力留住了蓝天白云。
宜宾市屏山县高峡平湖景观(图片来源:宜宾市人民政府网)
四、经济社会开发早
宜宾经济社会开发较早,先秦时农业生产已较发展,尤其以种植水稻、荔枝、姜、蒟、橙、茶等知名于世。秦汉间,是“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将蒟酱远销番禺(今广州),马、牦牛、僰僮转运内地的物流道口。宜宾城近郊出土的汉代陶陂田模型,更见证了当时此地水利灌溉、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进展。《齐民要术》还引述了“犍为僰道、南广,荔枝熟时百鸟肥,率生稻田间”这一史实。唐、宋以来,市境麻纺织、果品加工、酿酒、煮盐、制茶等手工业大有发展。唐开元至宋末(773—1276)前后510年,戎州、叙州“贡葛”、贡“纻布”、“葛纤”不断。戎州荔枝煎,唐元和时已向朝廷进贡。唐代重碧春酒,宋代姚子雪曲、荔枝绿、春碧等名酒,曾使诗人杜甫、黄庭坚、范成大等为之倾倒。长宁、江安的盐,筠连、屏山等地在茶马互市中大量提供的茶,成为当时王朝倚重的地方名产。至明代,屏山、珙县等地已出现采煤、冶铜、炼铁工场。宜宾县越溪河一带,居民不下十万口,“无不耕之土,牛羊成群,鸡犬相接,五里十里,日中为市”,一片安定繁荣景象。
宜宾风光(图片来源:“宜宾史志”微信公众号)
从明天启元年(1621)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由于遭受了60年左右严重战乱和灾荒,叙州府田地荒芜,人口大减,清康熙二十五年全府仅3040户。从顺治时起,即采取“移民实川”政策,湖广、闽、粤等11省移民入住宜宾,直至雍正初方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明中叶水平,人口有了较大增长。雍正六年(1728),叙州府田土共2.16万顷,人户35421户。
清乾隆中期后直至20世纪末,生产力发展虽短时仍有曲折甚至倒退,但总体上处于不断进步状况,宜宾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了三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峰期:即清中叶和清末,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宜宾大观楼(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清中叶、清末是宜宾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此期地方经济发展有三个特点。一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11省移民各用所长,使粮食稳产增产。当时,仅宜宾县地域即有12处知名水利设施,其中6处灌田千亩以上,多的灌田六千余亩。其余各县,如南溪百里冲、珙县青山坝、长宁海马洞等兴办了小型水利工程。清嘉庆本《宜宾县志》物产部分所记谷、蔬、木、竹、果、花、药7类农作物,已达159种,由于稳产,其中95%至今在市境传承种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叙州府志》记载南溪等地引种了水稻“湖广糯”、“六十早”等早熟品种。嘉庆时南溪知县翁注霖所写《南广杂咏》诗之一,即记述“一肩就早登程,仓斗何如市斗盈。不惯吃来包谷饭,都缘米价甚公平”。反映出粮食增产之后,玉米已退出主食。清末宣统二年(1910)叙州府人口已增加到300万以上,这并非偶然。
宜宾东山白塔(图片来自网络)
二是市场经济开始发育,清末全府十三厅、县,除雷波厅缺统外,已有场镇268个。场均人口多的7440余人,少的也有1800余人。兼之清中叶以来“水陆交汇,贸易四达”,特别是与邻近的云南省商贸往来不断,大量土产、山货、药材通过马帮、背帮、挑脚运到宜宾,达到了“搬不空的昭通,塞不满的叙府”这种程度。南广河、关河(横江)经过疏浚“运盐而上,运铜而下,往来称便”,宜宾城中的叙渝帮、省帮、金关河帮、盐帮等木船运输东下泸、渝、汉口,远达南京、上海,北上乐山、成都,西到云南滩头,商旅不断。各场镇兴起后,坊、粉坊、油坊、槽坊开设,脱离农村的手工业者增多,市场交易开始形成、发展。宜宾城已是“各省局钱与宝川局钱一例通用,价值并无低昂”。清嘉庆中(约1812年)“每纹银一两,换制钱一千文”,货币流通正常,物价稳定。上引南溪知县翁注霖《南广杂咏》中的另一首,还记述“赶场百物压街檐,北集南墟名号添。且喜局钱通已遍,不需携米掉煤盐”。
宜宾长江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三是在“洋务运动”和“变法图强”思潮推动下,宜宾城手工业、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现代产业萌芽现象。由于城市商业发展,又推动了中药材加工、丝棉纺织、杂粮酒酿造、木刻版印书形成作坊。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了铁轮高机机织宽布,并设厂生产玻璃,城中兴办了电报、邮政汇兑、钱庄、票号,有了轮船航运。当时城中线子市(今人民路东段)形成了每天定期的棉、纱交易与雇工市场,鲁家园开办了大同印刷局使用铜活字印刷。马家巷生产的玻璃制成酒瓶、亮瓦、灯罩,销往云南、贵州。南溪、江安的“漏棚”将本地甘蔗榨汁生产了砂糖(红糖)、白糖、冰糖。大北街刘鸿发杂货店的“猪油票子”(每张兑制钱一千文)流传到了云南昭通、昆明。
成贵铁路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曾朗 摄,来源:四川日报)
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新发展推动下,宜宾的教育、医药卫生以及文化、体育、社会慈善等事业也出现新的进展。
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阶段。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精神振奋,抗敌救亡运动高涨,宜宾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华北及沿海与下江内迁的工厂、机关、学校、科研和金融、商业机构等,使得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又一新的阶段。工厂内迁为宜宾现代产业奠定了基础,为地方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学校、科研机构内迁,促进了宜宾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金融机构、商界和能工巧匠内迁宜宾,促成了战时宜宾工商业繁荣。交通、邮电事业发展,使城市面貌发生变化。
李庄古镇祖师殿——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图片来源网络)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复又抓壮丁、田赋连续征实,同时实行征借。因大量增加军费,导致通货膨胀,地方经济崩溃,人民生活朝不虑夕,社会事业处于停滞状态,商家歇业,工厂停工,不少学校已停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宜宾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宜宾。虽然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中,经济社会发展有过曲折,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撤地建市以来,宜宾经济空前发展,社会事业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四,宜宾已成为举国闻名的“中国酒都”“中国竹都”和改革名城。
宜宾五粮液十里酒城(图片来自网络)
五、发展前景广阔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宜宾建成南向、东向开放枢纽的要求,宜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宜宾处于国家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和长江东西轴线的交汇点,是全国63个综合交通枢纽、50个铁路枢纽城市和66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之一。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体系配套,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京昆”“兰广”两大重要通道在我市交汇,特别是成贵高铁通车后,将成为四川最快的出海铁路通道,更加凸显宜宾作为战略交汇点的区位发展优势。目前,宜宾正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示范市、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大城市、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高地、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建设现代旅游强市、加快建设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市、加快建成川滇黔结合部教育医疗中心,努力实现各项事业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万里长江第一城”将以其雄奇飒爽英姿屹立在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辉煌的业绩理当载入史册,以告慰前人,激励来者。
宜宾港(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