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设的城市,在“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的盐业发展轨迹中,历经建镇、置县、存监和设市等演变,其“自贡”之名源于著名盐井自流井和贡井(古称“公井”,由大公盐井得名),后衍生为自流井地区、贡井地区,“自贡”系两地首字合称。
秦代,今自贡地区分属巴、蜀二郡。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置犍为郡,现境时属郡辖江阳、南安2县领地,富顺、荣县分归江阳、南安。据崔骃《博徒论》和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自贡地区盐业生产始于东汉章帝年间(公元57—88),时有富义等盐井。
南北朝时期,富义盐井“以其出盐最多,商旅辐辏,百姓得其富饶”而易名为“富世盐井”(遗址位于今富顺县富世镇)。
至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因盐业发展,盐区人口增加,以富世盐井为中心,在东西约45千米、南北约50千米的地区,由江阳县析置雒(洛)原郡及富世县。同时,以大公盐井(遗址位于今自贡市贡井区贡井街道)为中心,置公井镇。富世县和公井镇,是今自贡地区最早因盐而设的政区建置。
唐武德元年(618)升公井镇为县,并为新设荣州治地。唐贞观元年(627),分荣州大牢县一部分置旭川县(构成今荣县主要辖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隶属泸州。隋唐两代,自贡地区盐井不断开凿,人口增加,盐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闻名巴蜀,分别形成东之富世盐井、西之大公井两大中心盐产场。
宋初,盐的经营管理“大为监、小为井”,监则官掌。宋乾德四年(966),升富义县为富义监,隶属潼川府路。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富义监为富顺监。宋治平元年(1064)置富顺县。治平四年(1067)旭川县改名荣德县。宋熙宁四年(1071),降公井县为镇入荣德县。
明洪武九年(1376),降荣州为荣县。洪武二十年,于富顺、公井置富义、新罗盐课司,负责征收盐场盐税。明嘉靖年间,因公井地区生产的盐质纯味佳而成为贡品,于是公井之名便被“贡井”取代。同时,一度产盐颇丰的富义、邓井等出现卤源枯竭而坍塌废弃,明朝政府便在距富顺县城西约90里的荣溪(今釜溪河)水滨新开凿自流等盐井,富顺县盐业生产中心西移。自流井盐场与贡井盐场相距5千米,两地产、运、销联系密切,“前明以来,本属一厂,名曰富义”。富义厂是构成今日自贡城市框架的雏形。
清雍正八年(1730),以荣溪河为界,将富义厂一分为二。河东自流井称富厂、富荣东厂,河西贡井称荣厂、富荣西厂。富顺县和荣县分别在自流井和贡井设县丞署,管理东、西盐厂。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富荣盐场成为四川三大产场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定都南京,控制长江中下游,淮盐不能上运销楚,清廷下令“川盐济楚”,富荣盐场生产大增。清同治末至光绪初年,富荣盐场产盐占全川产量一半以上,年征税银约占全川盐税收入的40%以上。
民国初年,有识之士“为求行政之便利,保饷地之安,谋盐利之发达”,力主自流井、贡井脱离富顺县和荣县,建立新和县,未果。此后,自流井、贡井两地虽然在隶属关系上仍归富顺县、荣县管辖,但已“地方称自贡,厂盐称富荣”。民国3年(1914)3月,在自贡地区设富顺县自流井县佐和荣县贡井县佐,管理地方行政,并设富荣东场、富荣西场两场署管理盐场事务。民国24年川政统一,各县设区,富顺县于自流井设第五区,荣县于贡井设第二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一带沦陷,海盐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自贡在第二次“川盐济楚”中又得到大发展,建立统一的、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和行政建置的条件已臻成熟。民国28年8月8日和8月15日,四川省政府召开两次委员会议,决定成立自贡市(辖由富顺县第五区和荣县第二区划出的产盐区),为继成都、重庆后四川第三个省辖市。民国28年(1939)9月1日,自贡市政府成立。至此,自流井和贡井地区之政区分别从富顺县和荣县分离。
1949年12月5日,自贡解放,隶属川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恢复四川省建置,自贡市隶属四川省。
1978年4月,荣县全部以及富顺县何市区6个公社划归自贡市管辖。
1983年3月,富顺县全部划归自贡市管辖。
昔日自贡井盐生产场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