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自贡市>沿滩区>详细内容

沿滩区地情

余渊(1888—1914),字康成,沿滩区黄市镇(原富顺县黄市乡)人。辛亥革命前在富顺县立中学读书时,受进步教师熏陶,即具革命思想。后随曹笃奔走国事,宣传革命。民国成立,入县军事传习所,结业后任川军第五师熊克武部排长。民国2年(1913)二次革命爆发,曾转战永川、泸州,调任师部书记官。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派遣到合川县,联络县知事傅炳衡与警备队长叶占彪图谋再行起义未成功,于是到上海。后受曹笃命,携炸药返川待机再举革命,民国3年(1914)10月中抵重庆,为川军一师周骏暗探侦悉被捕,12月14日遭杀害,时仅26岁。

郭美棠(1857—1920),字大发,号鸿飞,沿滩区黄市镇(原富顺县黄市乡)人,中国同盟会会员。郭美棠武功高强,长于花枪、弓箭等术。同治十三年(1874)考取武庠生,光绪四年(1878)授正七品律正丞。他不满清朝制度的腐败,倡导耕读为本,举家之资送儿子郭世勋去保定军官学校读书,支持儿子东渡日本继续求学,并支持儿子加入同盟会,嘱其在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要协助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大业。郭世勋后在同盟会中任革命宣抚员兼川滇黔军事执行法官、川南清乡司令等职。

曾直恺(1907—1927),沿滩区瓦市镇(原富顺县瓦市乡)人。民国16年(1927),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四军一营一连当战士。同年,随叶剑英率领的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在黄花岗战斗中,同敌人肉搏时英勇牺牲,时年20岁。

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号芸岩,晚号复庵、道复,沿滩区仙市镇(原富顺县大岩乡)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清末“新学巨子”,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其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出版、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四川工商业创始人和报业鼻祖。宋育仁出身没落地主家庭,5岁丧母,11岁丧父,后随伯父到广汉读书,18岁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督学四川,创尊经书院,宋育仁与绵竹杨锐、井研廖平、名山吴之英、汉州张祥龄等12人首批被选入院深造。书院山长王闿运大夸宋育仁、杨锐之才,赞曰才比“宋玉、杨雄”。尊经书院讲学主张“微言大义”“通经致用”,宋育仁、廖平均深受影响。以后廖平写出《今古学考》和《公羊春秋补证后序》,主张尊今抑古,托古改制;宋育仁亦写出《周礼十种》,其中《周官图谱》为托古改制提出蓝图。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的托古改制思想,即源于廖平与宋育仁。光绪八年(1882)中乡举,次年讲学于资州艺风书院,又撰《周礼十种》及《说文部首笺正》,渐有文名,受到翁同和与黄祖荫等人的赏识。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由于有革新思想,被翰林院掌院徐桐目为狂才,郁郁不得志。翌年,写成《时务论》,朝野耳目为之一新。光绪十五年(1889)任翰林院检讨,两年后,典试广西、深感革新须重实际,遂撰《时务论外编》,专论外交,又撰《守御论》,提出大治军旅以重边防。光绪二十年(1894)以参赞职随公使龚照瑗出使英、法、比、意四国,驻伦敦,深入考察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撰成《采风记》四卷。又多次书奏清廷,献“困倭之谋”和“防俄之计”。是年,中日甲午之战爆发,平壤陆军溃败,黄海海战丧师。时公使龚照瑗返国述职,宋育仁以代理公使,向英国银行贷款购军舰,募水师,拟偷袭日本长崎,遭公使参劾,潜师之谋遂废。悲愤之余,写成《借筹记》,详述始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仍供职翰林院,受强学会之聘,主讲“中国自强之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书清廷,请改革财政,废科举,兴学校,未被采纳。同年奉旨返川,创设商务局于重庆,又开办多家实业公司,一时四川民族工商业蓬勃兴起,成效甚著。次年,联络潘祖荫在重庆创办《渝报》,宣传通经致用,变法维新,介绍国外科学技术,为四川报业之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成都出任尊经书院山长,发起成立蜀学会,与吴之英等创办《蜀学报》,宣传西学。为法国名著孟德斯鸠《法总》作注,并撰成《法总钞案》。同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垂帘听政,宋育仁以维新变法罢官,闲居京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入湖广总督杨士骧幕,建言整顿财政,重惩贪污,进行一些改革。由是得罪于权贵,竟被解聘,困居京师。中华民国元年,受聘为北京国史馆修纂、代理馆长。民国 3年(1914),上书袁世凯、要求“还政于清”,遭到拘禁,以“危害民国”罪押解回川。回川后,以名儒受聘成都国学院主讲,撰成《诗经毛传义今释》《尔雅今释》《孝经正义》《礼运确解》,又出任国学院山长。民国10年(1921),受聘为四川通志局总裁,主修《四川省志》,应聘监修《富顺县志》。著《论史学方法》。民国20年(1931)县志修成,人称“宋志”。《四川通志》初稿亦于同年告成。宋育仁因劳成疾,病逝成都,终年74岁,葬于东山。门人弟子,共聚哀悼,私谥之为“文康”。

郭漱泉(1903—1944),字开智,沿滩区黄市镇(原富顺县黄市乡)人。中国同盟会会员。自幼聪颖好学,民国11年(1922)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原名京师农业大学)。民国15年(1926),毕业后从教四川大学任农科教授。大学时期亲历直奉军阀混战,目睹中国农民的贫困;同郁达夫(福建省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员,中国著名作家)交往甚密,受其《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等作品激励,离别京城回四川推崇“耕者有其田”的民主思想,主张农村以村落为单位实行自治管理,解剖农村实际,敢于向执政者进言献策,所著《振兴富顺农业之拟议》一文,集管理、科研、农民教育等方案于一体,阐发治农方略。青年时期的郭漱泉受其父郭世勋革命思想的影响,怀忧民报国之志,常与同学研讨救国救民出路,反对内战投身学潮。1944年5月,郭漱泉因病逝世。

毛一波(1901—1996),又名纶明,字颖若,沿滩区沿滩镇(原富顺县沿滩乡)人。自幼随祖父(监生)读经史,习诗文。民国11年(1922),考入泸县川南师范学校。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积极投身学潮。常向进步刊物投稿,并和同学组织“爱波社”,办墙报《爱波壁报》,探讨国事。民国13年(1924),毛一波考入上海大学(于右任为校长),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割据的爱国斗争。毕业后继续参与劳工运动,主要从事报刊编辑工作。民国18年(1929),毛一波留学日本深造,两年后回国。毛一波一生著述颇丰,中青年时期主要写社会方面的论著和文艺作品,代表作有小说集《少女之梦》《樱花时节》等,其作品重视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的自然真实,富有传统风格且别具文采。中年以后主要从事史学研究,出版有《台湾史谈》《清史补编》等著作,主编《台湾通志》《台北市志》,其论文持之有据,不废传统,富有地方性、民族性和乡土性,具有学术性强及史料价值高的特点。

e2d50ae5e4d242c6af9c8b778b4f6d69.png

明钧(1911—2001),原名积武,祖籍湖北省。幼时家贫,随父母讨饭度日。几经颠沛流离,后在沿滩区刘山乡立志村定居。民国21年(1932),被国民党军队抓丁。不久,所在部队在北川起义,明钧随部投奔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加入革命队伍后,明钧对革命矢志不渝,先后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多次负伤。民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军内历任排长、连长、营教导员等职,党内历任小组长、支部书记、营党委书记等职,曾在毛泽东警卫营任卫生员。1955年,明钧转业地方工作,历任富顺县板桥区供销社主任、沿滩区黄市镇卫生院院长、沿滩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1971年,明钧离休,仍常到中小学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经常参加区里的各种会议,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议、意见。

来源:沿滩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3-06-21 15:15:20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