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滩区
生育 旧时妇女分娩后,丈夫要到娘家报喜,娘家即将已备好的产妇月中补品和婴儿穿戴馈赠。产后三天,夫家宴客,俗称“三朝酒”,因席间必备红蛋,又称“红蛋酒”。婴儿满月和满周岁时,办“满月酒”和“周岁酒”。满周岁时要摆出多种器具任婴儿抓取,以其所喜,预卜婴儿未来,俗称“抓周”。此俗至今犹存。
婚姻 旧时婚嫁,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先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家境人品,讲究门当户对。父母有心者尚作一些明察暗访,一般则听凭媒人之言即定允与否。“应允”后由媒人将写有女方生庚年月的一方红纸,送往男家,俗称“开红庚”。庚帖需在男家香案上搁置7天,其间男家诸事吉利,才开帖与男方生庚年月相合,俗称“合八字”。若合,请八字先生择定婚礼吉日,并告之女家,俗称“送期”。婚礼前一天,男家将聘礼挑送女家,男家当晚办“花红酒”,女家在陪奁枕头内装好大米、筷子、调羹、杯子等。婚礼当天清早,女家摆“出嫁酒”宴客,男方抬花轿迎亲。新娘由伴娘牵引行哭嫁、踩斗、撒筷等仪式后上轿。迎亲队伍按鼓乐队、媒人、花轿、送亲者、奁妆队的顺序,吹吹打打,鱼贯而行。到男家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父母和夫妻交拜,然后入洞房。是日中午和晚上摆酒席大宴宾客,新郎新娘逐桌敬酒谢客。入夜,同辈亲友入室“闹洞房”。婚礼翌日,新娘夫妇携礼品回女家,称“回门”,女家办“回门酒”。五四运动后,境内时有仿西方婚礼仪式的所谓“文明结婚”。由双方家长主婚,邀地方知名人士证婚,发给有主婚人、证婚人签章的结婚凭证。仪式完毕,大宴宾客。解放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废除婚姻由父母包办的陋规,儿女婚事多凭自己作主,虽不乏父母帮助择偶者,但一般只作建议,与旧时“父母之命”迥异。婚礼仪式趋向简朴,但仍保留有迎亲、闹洞房、回门等旧式婚配的程序,坐花轿、拜堂等俗已逐渐革除。城镇比乡村礼仪更简,有的只邀少数亲朋团聚小酌;有的不摆任何排场,领取结婚证书后,便双双外出观光,谓之“旅游结婚”。1978年,沿滩镇政府为10余对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开区内最新婚礼之先河,后各乡镇又为几十对青年举行集体婚礼。
寿庆 境内又称“做生”。旧时,孩子出生后,凡满一岁父母要为之祝贺。届时,或打发一点钱,或买给一件新衣、玩具,或给一两个红蛋。成年自立后,一般自办生日,邀亲朋好友欢聚。老人做生最为隆重。满十为“大寿”,尤其隆重,其他为“闲生”,礼仪较简。老人寿日,在外子女要回家祝贺,出嫁女儿必须携衣料、糖酒、寿面等礼物。寿日这天,宾客携礼来祝贺。寿者先敬拜祖先、再接受晚辈叩拜。随后大宴宾客。庆寿礼仪不论贫富,大致过程皆如此,只不过时间长短不同,礼物轻重有别,场面大小有殊而已。解放后,寿礼废除拜揖等俗,其他基本袭旧。近年,给幼儿做生,城镇渐渐兴起吹寿烛、吃蛋糕的西式礼仪。
丧葬 旧时,死者弥留之际,亲人守候至断气,谓之送终。然后放鞭炮,烧纸钱,梳洗遗体,移尸入棺。设灵堂,供人吊唁。做道场,超度亡灵。出丧前,要开棺让亲人见死者最后一面。出丧中,以棺木被触为大忌,若遇道路狭窄,孝子需奋力扶棺,危及时不惜以身相隔,以免祸及子孙。棺木入坑复土完毕后,丧家孝子每人再添土三笼。最后烧灵房、纸钱等冥物。第二天,丧家再到坟前哭祭,俗称“护山”。届时,要将编好的长约6尺、粗约杯口的稻草束横置坟上渐渐燃化,俗称烧“火烟包”。解放后,葬礼基本袭旧,但迷信活动渐少,细节趋简。孝子不穿孝服,而以麻一撮系腰或白布一块缠臂。职工死亡,由所在单位发讣告,开追悼会,至亲好友送花圈、祭帐。1964年,自贡市火葬场在舒坪镇竣工后,区内始逐步推行火葬。城镇居民响应者多,在乡村农民中推行较难。尸体火化后,一般仍要置棺入土,筑坟立碑。送葬仪式与土葬无异。
行船 解放前,境内从事水运者甚众。大船远行,先杀雄鸡祭神,祭毕分吃祭品:头归“开口”(号子领喊)和前驾,腿归三桡,肠归拉纤,鸡身不论。行上水船前,各船船工聚吃“合综茶”,以鼓同心协力之气。行船禁忌很多:龙头枋(祭神处)上严禁便溺和妇女踩踏;老鼠离船必改行期;船主在货主处取运单走时忌回头,更忌重返;吃饭忌打赤膊和饭中泡汤;忌说不祥之语(“十四日”与“失事日”谐音,改说“吉祥号”,“倒”说“倾”,“雾”说“罩子”,“陈”(姓)说“老烟”,“吃饱了”说“上老了”,“翻”说“张个面”)。解放后,船运业多为集体经营和国营,祭神等迷信活动被废除,禁忌渐少,吃“合综茶”习俗仍存。
建房 旧时建房,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定坐向,择定破土黄道吉日。破土前要以雄鸡、刀头(熟猪肉一块)祭神,祭毕破土开工。此时若遇天下雨、天晚等不宜动工,也要挖土一块,以象征破土。修建中“抬梁(上梁)”最讲究。架上置雄鸡一只,工匠肃立梁木两侧,由木工掌墨师主持祭神,先请祖师鲁班就位,接着由木工掌墨师和石工掌墨师分别念“四言八句”(吉祥祝语),念毕由木工掌墨师“裁牲”(杀梁上的鸡), 将鸡血绕梁木淋一圈后,两侧工匠即抬梁上架。事毕,主人备“红封”(礼钱)酬谢工匠。抬梁这天,亲戚朋友携对联、画屏来贺,并为主人鸣放鞭炮。有的送红布一条,上书“紫微高照”,挂于梁上,谓之“挂红”。主人要摆酒宴客。解放后,农村私人建房习俗基本袭旧。
建牛栏、猪圈 开工要择吉日。牛栏一边长须8尺,合“八方”之意,象征农事处处顺利。猪圈一边长须6尺,6尺以上则须尾数含六,象征“六畜兴旺”。完工后,主人赠石工面条一碗,石工须在圈内食用,食毕需自圈门出,切忌翻越猪栏,据说如此所养猪只才会吃肯长、规矩听话。
修桥 旧时修桥,破土前先行祭祀,由掌墨师主持。于修桥处设香案,供“三牲”,掌墨师请鲁班就位后念咒语。念毕“裁牲”(杀雄鸡),将鸡血淋在工地四周,俗称“开大红”。竣工后,要请当地德高望重者先过,谓之“踩桥”。踩桥前也由掌墨师先祭鲁班,祭毕拆去事先栏在桥头的绳子,再由踩桥人“踩桥”,掌墨师在旁念“四言八句”。竣工后若首次遇新娘过桥时,还要请新娘下轿“踩桥”。 解放后,旧俗已废。一桥竣工,多由当地领导“剪彩”,群众鼓锣相庆。
店铺开业 旧时店铺开业要择吉日,选开日或成日,且以双日最佳。是日,店铺装饰一新,张灯结彩,铺面遍贴喜联吉语。开门后,先杀雄鸡敬财神,将鸡血洒在写有“开张鸿发”的大红纸上,将鸡毛一片贴于红纸上方,再贴到墙上。亲朋纷纷携红烛、鞭炮、对联来贺。一时鞭炮齐鸣,祝贺声迭起。这天价格从优。第一个买主若遇青年,店主最为高兴,价格特别优惠,甚至不惜折本成交。这天忌说“亏”“折”“烂”等字,食具打烂,也要改说“打响了”。解放初,开店习俗仍存,但随着私营商店的消失,旧俗逐渐废止。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搞活经济,允许私人开业,店铺开业习俗除迷信活动外,基本恢复。国营商店开 业,也要张灯结彩,让利酬宾,热闹一番。
嫁毛虫 农历四月是庄稼易发虫害的季节。四月初八这天(相传是佛祖诞辰),农民在长约5寸、宽约8分的4条红纸上分别写上驱赶毛虫的咒语,即“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青山顶,永世不回家”,然后将字条交叉成米字形贴在墙壁或天花板上。解放后,随着农药治虫的普遍应用,此俗逐渐消失。
献新 解放前,每年稻谷初熟,境内城乡居民要以新谷祭献天地祖宗,谓之“献新”。届时,蒸新米饭一甑,饭中插筷子一束,连同时鲜带蒂的豇豆、茄子和刀头摆于家门,然后焚香化纸,祭献天地祖宗。祭毕先喂狗(相传最早的谷种是狗从大海那边带回),再将新米饭一撮抛撒于房上,最后按先老后幼的顺序分尝米饭。解放后,献新习俗在城镇中逐渐消失,在乡村中至今仍存。
酬牛劳 农历十月初一日为牛王生辰。这天不使牛,以示慰劳。早上打糍粑(糯米蒸熟捣烂成团)喂牛,再挂一块在牛角上。解放后此俗已不多见。
居住 解放前,贫者住房多以竹木捆绑成架,以山草或稻草覆顶,以竹编泥糊或黄泥夯铸为墙,低矮潮湿。极贫者穴居山崖。富者木架瓦顶砖墙。极富者房屋高大,构形为三合水或四合水,外有朝门,内有天井大院,地面为三合土。解放后草屋逐年减少,瓦屋逐年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农村开始陆续出现砖混(混凝土)结构的农舍,多为单家独户的二层小楼房。城镇中开始陆续出现单元式套间大楼。
行旅 远行逢七忌起程,逢八忌归家,有“七七八八坡坡杂杂”(意为不顺利)之说。外出富者坐轿子、滑杆,一般人多是步行。住店忌在床上穿衣,晨起忌说“免、猴、蛇、耗子”等。解放后,随着城乡公路四通八达,人们外出多乘公共汽车。公路沿线居民不少备有自行车,驮人兼载物。20世纪80年代,少数人已有摩托车。
服装 解放前,境内居民不论男女多喜白布缠头,亦有少数戴瓜皮帽者,视为较“讲究”的装束。男子着长衫,女子着大襟短衫。面料多为自织窄幅棉布,俗称“家机布”。少数富者以绸缎为料。颜色以蓝、黑为主。款式的季节性变化不大,除男子夏日着无袖对襟短衫外,只有依冷暖不同而有单、夹、皮、棉之分。四季衣服齐缺情况因贫富而异。解放初,国家公务人员、教师以及其他文化阶层人士春秋着中山装、列宁服,冬着双排扣长、短棉大衣,夏着长、短袖衬衫;春秋冬喜戴遮阳帽。城乡居民竟相仿效,到20世纪70年代初,已成普通之势。面料多为棉布,兼有毛织品和化纤织品。颜色除衬衫多为白色外,其余均以蓝、灰、黑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西装开始流行。至80年代中期,城镇西装普遍程度已与中山装齐,但在农村里中老年着西装者仍不多见。年轻人着装更是新潮不断,茄克衫、运动服、蝙蝠衫、击剑服、滑雪衫、太空服、喇叭裤、直筒裤、马裤、连衣裙、西服裙风行城乡,面料以化纤品为主,兼有棉、毛、丝织品,颜色日趋丰富,青年男子穿红着绿者随处可见,青年女子更是五彩缤纷,一扫旧日蓝、灰、黑单一色调。
饮食 境内居民食粮以大米为主,小麦次之,间食玉米、碗豆、胡豆(蚕豆)、红苕等杂粮薯类。日食三餐。农忙请帮工时,三餐之外另加一餐或两餐,称为“打幺伙”。解放前,不少家贫者日食两餐,且多杂粮。解放后,境内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均日食三餐,主食大米,间食小麦;红苕、玉米多用作饲料。食肉以猪肉为主,鸡、鸭、鱼、牛、羊、兔次之,以鸡、鱼、鸭为上品。菜肴讲究色、香、味、形,以姜、葱、蒜、辣椒、花椒、酱油、糖、醋为作料,或炒、或蒸、或炸、或卤、或红烧、或凉拌。质讲鲜嫩,味喜麻辣。居民喜用豆花(未经压制的嫩豆腐)就饭,俗称“豆花饭”。豆花制作简便,营养丰富,价廉物美,贫富皆喜,为境内家常便饭。泡咸菜和酱咸菜,家家必备,少则几坛,多则十几坛、几十坛,因家庭情况而异。解放前,有的人家女儿出嫁,奁妆中也有数坛精制咸菜。饮酒以烈性高粱酒为主,甜酒次之;饮啤酒之习,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城镇,到80年代已普及于城镇、农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